龍東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教學的需要,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運用更為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學習。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通過合理有效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去更好的探究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及綜合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數學;問題;應用
引言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傳統上讓學生單純地記憶和模仿,難以確保教學質量,為了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只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應該是主要的學習方式。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應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但在應用過程中也需要掌握科學合理的應用方法,真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獲,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這一教學模式的價值,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組分配不合理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與特長,針對學生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等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組的原則既要保證各個小組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相當,又要保證每個學生在各個小組內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保證每個學生在每個小組內都“有事干”。許多教師在進行分組時隨意性較大,未充分考慮各個學生的特長和特點,隨意分組,導致小組之間的綜合實力和水平不相等,有的小組學生基礎都比較好,相互之間不愿意合作;有的小組學生基礎都相對差,相互之間的合作缺乏基礎,因此導致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不佳,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2.開展時機不恰當
在目前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許多教師對開展小組合作的時機選擇不恰當。小組合作中的小組討論應當是在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后,教師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和鞏固教學成果,而適時地開展分組討論。但有的教師選擇了不恰當的時機分組討論,比如在學生還沒完全了解課程內容時就分組討論,學生對課程內容尚不了解,對于要討論什么、要通過討論達到何種目標都一頭霧水,因此導致討論的效率很低[1]。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構建結構合理的小組,這是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小組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小組人數一般以4-6 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和學生間的交流,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個性差異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小組成員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2]。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
2.掌握恰當的開展時機,這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條件
(1)合作辨析易混概念
例如“質數”和“互質數”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為了幫助他們正確辨析、理解兩者的本質屬性,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導向性地題目,引導學生合作討論,這樣通過激烈討論,學生不僅正確理解了“質數”和“互質數”的本質區別,還掌握了組合互質數的規律。
(2)合作探究規律性知識
當小學生學習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要求他們通過在合作基礎上的操作才能獲取。比如在講解“認識物體”知識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來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每組學生把收集來的乒乓球、小積木和飲料盒等物品堆集在一起,然后在小組內將這些物品分類。有的小組按功能分為吃的、用的和玩的;有的小組按制作的原材料分為玻璃的、塑料的、鐵的和硬紙;有的按形狀分為方的、圓的和不圓不方的。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積極發言并進行激烈爭辯,經過教師的引導,最后大家同意按形狀分類比較合適。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那些方的物品是不是都一樣呢?還能再分類嗎?”“那些圓的是不是也有區別,還能怎樣分類?”這樣通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就很快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和球體的基本特性。
(3)合作解答開放性問題
所謂開放性問題,就是指解題策略多樣化和答案多元化的客觀情景。畢竟單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群策群力才能解答開放性問題。因此,解答這類問題時就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把自己的結論根據展示出來,每個同學都從別的同學那里看到解決問題的另外一些角度,這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和善于從別人身上取長補短的好習慣[3]。
3.訓練學生正確的態度并使其掌握必要合作技能,這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使合作學習有效,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師就應創設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學生只有經過獨立仔細地思考,形成對數學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對解決問題的一種獨立的觀點,合作才能有明確的目標,不斷地將學生自己的思維與同伴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會進行比較與辨別,最終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4];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能力,表達一定要邏輯連貫、聲音適中。師要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同學有表達的機會。交流中還要培養學生小聲交流的習慣,避免互相干擾,同時學生不僅學會完整地聽每個同學的發言,而且要聽出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結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運用非常廣泛的教學模式,真正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探究知識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積極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組織學生有效的共同交流和探討,在活躍的教學氣氛中,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愛君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J].學苑教育。2014(10):22-23.
[2]朱菊香 . 讓提問成為有效教學的橋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分析與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l4(06):8-10.
[3]吳紅川 .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l4(03):40-41.
[4]徐美瑩 . 新時期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探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5(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