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妍瓏
摘 要:本文以兩節中學英語讀說課,反思英語課的有效教學。兩位教師在“以讀促說”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環節,可供探討中學英語讀說課的教學設計,推動英語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更好地在讀說結合的英語課堂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有益于探索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關鍵詞:同課異構;讀說課;有效性;核心素養
1 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研制與修訂專家組的代表王薔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構成。基于核心素養前提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須轉變傳統的師生角色和教學方式,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讀促說,或以讀促寫,讓學生在英語閱讀課堂上,通過“讀”獲得語言知識的輸入,掌握閱讀策略,促進“說”“寫”的表達技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構建情智結合教學相長的高效英語課堂。
此次的同課異構的市級公開課活動開展得有序而有效,其中張老師和侯老師根據對同一篇教材的不同理解,對教材內容進行再開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呈現了兩堂優秀的“讀說”課。兩位老師的課堂有同有異,凸顯了各自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觀。這很好的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素養及教學策略,讓在場的聽課老師獲得很好的交流,真正體現了市級公開課活動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值得老師們反思英語“讀說”教學的有效性。
2 兩節同課異構讀說課的教學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的兩位授課教師為泉州五中國際部的兩名英語老師,學生為國際部高二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和詞匯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材料出自北師大版的英語教材unit 24中lessen 3的A Changing World,講述的內容是關于北京胡同的歷史、演變和現狀。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目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提升學生對閱讀語篇結構的總體把握能力,引導學生汲取文章相關詞匯和句型作知識遷移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尤其英語表達能力。教學方式皆運用到自主學習、生生互助和小組討論等方式,但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習得效果不甚相同,各有千秋和不足,具體對比分析如下:
2.1 讀前的導入設計
張老師的導入活動為讓一名學生做課前演講讓其余學生猜測本課話題以引起興趣,演講后對學生拋出小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最后通過展示胡同今昔對比的圖片延續之前的設置的小問題并引入話題。侯老師的導入活動為播放一個關于故宮邊車夫飆英語的小視頻,并啟發學生評價當中的信息,思考自身用英語介紹街巷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張老師的導入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能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英語能力介紹關于“改變”的主題,能用一些小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體驗,引起學生共鳴。而侯老師的視頻導入在針對性和整體關聯性上體現不足,視頻像素和內容清晰度不夠,較難達到啟發學生聯想和呈現教學內容意境的目的。
在導入活動中需兼顧針對性、趣味性和新穎性,尤其須謹慎視頻導入的關聯性,以免耽誤課堂時間和效果。相關的導入策略還有,以舊知識的復習或背景介紹進行導入,以教師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作為導入。這些在讀前創設生活情境,提高詞匯學習的感知力,在導入環節輸入或輸出語言為后續教學活動做好鋪墊,是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要求,也是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策略。
2.2 閱讀的輸入設計
張老師的閱讀環節中,讓學生速讀文章并匹配每個段落的主旨,讓學生把握文章框架,進而細讀文本,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實用句型,為之后的活動做語言的輸入和積累。張老師有設置文本理解活動來促進語言知識建構,但閱讀理解任務偏易,對學生缺乏挑戰性和思考的深度,閱讀時長略顯不足,挖掘出的課文語料學生在過后的輸出環節中運用不夠,可見輸入環節的設置和操練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侯老師閱讀環節的設置更為豐富,盡管閱讀策略的提醒上有所忽略。以搶答形式檢測學生對重點詞組在文段中的用法是本課亮點,能勾起學生興趣且對重點詞句的復習和掌握效果更佳。閱讀任務由易入難,先是讓學生總結文段標題,而后在概括文段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細讀,提煉文章信息,以要點的形式通過畫和描述思維導圖(教師提供一個要點作為學生模仿的范例),學生活動參與度比張老師的設計更高,整個閱讀過程的自主性比張老師課堂體現得更明顯有效。
綜上,閱讀環節教師需要給學生呈現可用的閱讀策略,施以清晰的教學指令,給予他們充分的閱讀和思考時間,做到既讓學生能利用文本基本信息完成填空、提取等任務掌握語言基本信息,又能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或信息多樣化的活動如運用語言進行概括、比較、推斷等思維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獲取、轉換和表達信息,在語境中運用語言,真正將語料“輸入”頭腦中。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文本,在閱讀過程中使用評價表對文章或對學生自身任務完成進行評價,有益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2.3 閱讀的輸出設計(讀后口語輸出)
張老師的輸出部分包含兩個活動,口語輸出部分相比侯老師的課堂比重更大。第一部分為技能運用,即展示學生配音和剪輯的視頻來介紹本地聞名的西街的歷史,并提供相關的補充材料讓學生做自主性拓展閱讀,以閱讀輸入環節得到的句型結合延展材料提供的框架和語料,讓學生上臺介紹西街。侯老師的輸出部分和張老師的第一部分有異曲同工之妙,同為通過視頻(介紹本地老街中山路)和延展資料讓學生自主拓展學習,以海報形式上臺介紹中山路。然而侯老師留給學生展示的時間稍顯不足,說明教師須合理調配各部分時長。
張老師多出的第二部分為根據西街存在的亂象思考旅游業對老街的正負面影響,此設計離本語篇和本單元的話題較遠,對單元內教學缺乏全盤考慮。可更多關注老街的“變化”,引導學生對“變化”的辯證思考,例如北京胡同或當地街道的變化利弊,變化對居民的影響,民眾對老街的變化應持有的包容性態度。以發展、客觀的眼光來看待胡同、古老的街道的發展與蛻變,幫助學生形成寬容開放的文化意識是情感目標的基本目的,也是英語學科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此外兩位老師在閱讀輸入環節中提到的句型和詞語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不夠充分,教師的引導可以更為清晰明確。
值得學習的是,兩位教師此環節的設計皆立足于學生熟悉的本地文化,介紹當地古街道的任務貼近學生生活,達到在真實的情景中操練語音、提升英語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目的。學生獲得了獨立思考、分享和展示的機會,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加深了對當地街道文化的認識,激發對家鄉的歷史和文化的熱愛和保護之情。這也符合學科素養中對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培養的要求。兩位老師在學生的表達過程中也有通過板書強調學生好詞好句的應用,對學生表現給予反饋。
其次,在學生自我評價方面,教師可考慮制定任務完成的評價表,將標準量化到具體的表格如口語表達測評表(包含發音,流利度,語法準確性,詞匯多樣性等方面),或調查問卷,幫助學生監控自身英語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學會相互監控、分享和學習,最終實現讀說課的有效性。
3 結語
兩堂同課異構公開課的效果,能讓人感受到兩位教師精心辛勞的付出和準備,盡管過程中仍有些許進步空間,但他們對英語學科知識的駕馭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值得觀摩老師們學習,聽評課的教師們也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彼此的成長。英語讀說課的有效性需要所有老師不斷的探索、實踐和總結,同課異構的活動對全體教師而言都是寶貴的交流機會。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謹記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對原則,積極探索,勤于反思,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堂.教材.教法,2016.
[2]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
[3]劉喜如.“同課異構”的追問于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