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靜
摘 要:人們常常習慣于把一個人的語言文字的素質作為衡量他的塑造水平高低的基本標志。而衡量整個民族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全體公民表現出來的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那么這種駕馭能力又是通過什么老衡量呢?“聽”和“讀”固然是一個方面,而“說”和“寫”卻尤為主要,因為“寫”是理解、掌握和運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綜合反映。所以作為一個普通高職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解決他們的寫作難題便是頭等大事。
關鍵詞:寫作;高職生;方法
寫作,對于普通高職學生而言似乎是一個“艱難的工程”。往往在作文課的課堂上,會見到冥思苦想而始終不見下筆或者一開始就放棄構思的學生。經常有學生和我抱怨:“老師,我從小到大最害怕寫作了,就是想半天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特別痛苦!”
寫作的痛苦究竟是什么呢?根據學生們的回答大致歸納了幾點:
1)缺乏題材,無從下筆;
2)有了開頭,卻想不到內容寫不下去了;
3)可以寫,但東拉西扯,結構混亂;
4)想要寫好,但力不從心,總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看起來,解決寫作的問題就是要解決上述四個痛苦的問題。而這四個問題,需要從最簡單最樸素的角度去尋找適合高職階段學生群體的方法。
1 作文宜注重實際的觀察
沒有經驗是做不出好的文章來的。沒有精密的觀察,就沒有經驗。沒有到過西湖的人,絕不能描寫西湖的美;沒有到過泰山的人,也絕不能描寫泰山的高。我們要在作文中養成實際觀察的習慣。沒有看見過的,沒有聽見過的,沒有自己經驗過的東西不許學生亂寫。我們要多選記實的、記事的實用文章給學生看。這樣才能有素材的積累。我們常說,要寫出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好文章,首先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有心”就是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具體的說,觀察活動應該既是感官的“靜觀”,又是心智的“默察”。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未嘗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但臨到動筆,卻依然覺得無米下鍋,或者描繪不出傳神形象、生動的事態。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善于靜觀生活的具體形態,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成了粗略的“輪廓”,甚至不留痕跡的“過眼云煙”。總之要提高觀察的質量,積累更有價值的信息,在靜觀的同時還需要主動的、心智的投入,需要穿透現象的“慧眼”。有心機是觀察者不僅能準確捕捉某個表情、動作的細微特征,而且能夠體察到相關的內心活動,在注視著人物做這做那,也在思索著他為什么這樣那樣做。這樣,觀察者最終獲得的就不再是單純的外部形貌,而是包含著心靈震顫、情感波動乃至性格心理特點的形神兼備的“形象”。觀察的方法而言,可以進行動態觀察和多角度觀察。譬如觀察一位教師,除了通常的教學活動的角度外,還可以有家庭生活的角度,同事朋友構成的社會關系的角度等等。綜合對象在不同環境中所呈示的多樣的行為和性格側面,才有可能真正目睹性格豐滿的“立體的人”。
2 觀察是重要的,但想象也極重要
想象即是我們所見的、聞的以及感觸的影像涌現在我們心上來。但是想象仍是以經驗為基礎的。住在熱帶沒有見過雪的人,他們雖然可以從書上、畫上知道雪是白的,但白的雪究竟是什么樣的東西呢?是同紙一樣的白呢?是同銀一樣的白呢?是同老年人的白的頭發一般的白呢?他們就不能想象了。正如沒有到過泰山的人,決不能想象泰山日出的奇景。想象是把實際加以改造,加以組合,加以個人化、美化。照相只是實地的攝影,繪畫則能在實景中加以作者的想象,所以繪畫有生命,而攝影沒有。我們要使學生想象力豐富,我們應先使學生觀察仔細、正確。要學生能隨時隨地有正確的觀察,然后能隨時隨地發生豐富的想象。
3 多讀書,并能在作文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現在的高職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絕大多數就是玩手機玩電腦,很少能夠在業余時間靜心廣泛地閱讀書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要文章做得好,不可不多讀各方面的書。讀書供給作文兩方面的用處:一方面是思想方面,我們從書中懂得世間各方面的真理,人生各樣的真相。一方面是技巧方面,我們可從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學得他的詞句的美麗和風格的清高。世界上的書籍很多,青年人讀書究竟從何讀起呢?這的確是一個問題。英國的文學家佩蘭得曾說過笑話,以為閱讀書要從何讀起,正同狗咬骨頭要從何咬起一樣奇怪,佩蘭得的意思,是主張趣味的讀書法的。我們應該鼓勵愛好文學的學生多看他們所喜歡的書,小說,曲,詩詞,本國,外國,各種,都可以一看;其次要別方面的學問知識增進,逐漸養成一個健全的人生觀。
讀書之余,我們最要緊的是使學生們在作文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程頤說:“學源于思。”胡適說:“學源于思,思起于疑。”胡適又說:“我們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這都是我們很好的教訓。我們要學生寧失之過疑,不要失之過信。真理是有時代性的,人生是變遷無窮的。一切古今人的書籍都是我們的參考品、我們的顧問官,我們要敢于疑古,也要敢于疑今。我們要學生能夠獨立思想,不要“掉書袋”。一切書籍都是參考品,思想方面是如此,文章的詞句和風格方面也是如此。世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臉孔,樹上沒有兩個相同的果子,山上沒有兩個相同的石頭。一切物體都有個性,文章的詞句和風格方面也應該有個性。我們都古今名人的文章,要和蠶吃桑葉一樣,吐出絲來。模仿好比蠶吃桑葉吐桑葉。我們要學生多多觀察自然,研究人生。我們要學生從小養成這種習慣。我們不要學生迷信書本,模仿書本。我們要學生不做古人的奴隸,也不做今人的奴隸。
4 構思好再下筆
我曾經問過每一屆我的學生:“你們作文是先想好然后寫呢,還是先寫了然后想呢?是一面寫一面想呢,還是一面想一面寫呢?”“先想好了再寫”是做文章的正當方法。在下筆之前,對于這篇文章應該有一個“中心思想”。有了中心思想,然后設法如何把這個中心思想發揮出來。這如何發揮的方法,就叫做“結構”。就比如蓋一座房子之前,設計師要先畫好設計圖,先蓋地基,然后一樓怎么建,二樓怎么建,用什么不同的材料等等,這些事先都要打好框架,蓋的時候就不會出錯,有條不紊。結構的意義就是組織。有了中心思想的人,應該想如何用文字把這個中心思想寫出來,又句而成段,由段而成篇,段段相接,句句相聯。這一篇文章中的段與段、句與句的連接,就是結構。其實,結構的方法哪有一定的。善于作文的人,應該知道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結構方法。有的直接說起,有點間接說起,有的從正面說起,有的從反面說起。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結構去表現這個中心思想。古人所謂“文成法立,文無定法”,本來也是有所感而言的。但是,結構雖無一定的通例,卻有一定的通則。什么是結構的通則呢?
1)統一。統一的意義就是一致。在結構中一致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是行為前后不一致,便是一個虛偽的人;一篇文章的詞句意義前后不一致,便是一篇壞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正同一個強健人的身體一般,五官四肢,全身血脈,莫不統一,成為一個完全的有機體。如一個學生寫一篇《西湖游記》,忽而扯到上海的熱鬧、繁華,南京的豆腐干絲如何好吃,自己忘記了是在記西湖,讀的人也將莫名其妙了。但有了結構上的統一,則百變而不離其中,如百川匯海,源源皆通。
2)平均。平均的意義就是各部分均勻。一個人若是頭大身小,手長腿短,便成為畸人;一篇文章若是頭大尾小,前后不勻,便成為劣文。比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學騎車》,花的很多筆墨在我為什么要學騎車上,把事情的起因寫的過于具體,而到了學習騎車的過程那部分,反而寥寥幾筆就寫玩了,連結尾都不交代。這樣的文章就沒有分配好,以至文章重點偏離了,頭重腳輕,一點兒也不均勻。
3)聯結。一篇文章是積段而成的,段是積句而成的。段段相聯,句句相接,才是好文章。但聯結有種種不同:有總合的,有分開的。千變萬化,方法不同。初學作文宜段落分明,平鋪直敘,易于聯結。但文章做熟了之后,可以縱筆所之,莫不聯結。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一個有文化的人必須會寫。生活里頭要寫信,要寫日記。學習要寫筆記,讀了書要寫摘要;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有時候要寫個計劃,等等。”這段話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生活、要學習、要工作,就不能不會寫作。美國社會預測家約翰奈斯特在《大趨勢》一書中甚至指出:當代社會應該記住的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這個文字密集的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不僅信息傳遞、思想交流需要寫作,而且學習也需要寫作。因為寫作的過程同時也是鞏固和深入學習的過程。身為語文教師必須肩負起指導學生寫作、教會學生寫文章的責任。對于普通高職的學生而言,寫作更要從這些學生個體的特性出發,有針對性的找到解決他們寫作難題的簡單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方式,并通過寫作實踐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