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年平
【摘要】獨唱與合唱因其所具備的獨特藝術魅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獨唱主要表現的是個體性,在表演中以自我為中心展示演唱者對于演唱作品的情感詮釋,是一種直接且具有鮮明個人特征的表演形式。合唱主要表現的是整體性,可將其視為多個獨唱表演的組合表演形式,合唱之于獨唱,更加注重統一性和協調性,藝術審美區別于獨唱表演,以其獨特的形式示于人。對于聲樂表演者而言,如何在獨唱中充分展現自身的演唱魅力,又如何在合唱中將自身的聲音融入團隊中,展現出合唱的統一和協調,這就需要分析獨唱與合唱之間的異同。在聲樂教學中,應該將獨唱與合唱的異同點進行對比分析并反復練習,這將有助于表演者提高獨唱與合唱的演唱能力。
【關鍵詞】聲樂教學;獨唱;合唱;異同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獨唱與合唱,作為聲樂藝術的兩種重要表達形式,都是以發聲為基礎,都需具有良好的聲樂功底,兩者在發聲方面具有許多共同點,同時,作為不同形式存在的聲樂藝術表達方式,兩者又具有鮮明的差異性。獨唱追求的個體性表現,合唱則講究整體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因為表現形式所致,兩者的審美標準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同樣作為常見的聲樂表達形式,兩者之間除了差異性,還具有其同一性,兩者之間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共生的關系[1]。在聲樂教學中,我們需找到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利用獨唱去引導合唱者對于聲樂的表達能力,利用合唱去影響獨唱者對于聲樂表演的完整性。本文將對聲樂教學中獨唱與合唱的異同加以分析研究,以期對演唱者提高聲樂表現能力提供相應幫助。
一、獨唱與合唱的發展歷史分析
(一)單音音樂時期的發展狀態
在歐洲音樂發展進程中,單音音樂始于古羅馬希臘時期,結束于13世紀。獨唱與合唱的聲樂表現形式最早出現于古希臘時期,此時期音樂表現形式單一,合唱基于概念而言就是齊唱,并未區分聲部。在這個階段,音樂與詩歌是共生狀態,不可作為單獨個體存在,演唱者是歌唱家的同時也是詩人,兩者的表現形式多為半歌唱半朗誦。此后,單音音樂迎來了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中世紀,該時期的音樂表現多體現出宗教特點,以合唱的形式來宣傳宗教,音樂表演被籠罩了一層濃厚的宗教色彩。基于歐洲長時間的壓迫背景之下,大量的吟游詩人和流浪藝人出現于民間,這個時期是獨唱表現形式豐富發展的重要時期,獨唱開始以暫新的面貌出現。根據整個單音音樂時期合唱與獨唱的發展分析,兩者在此階段都表現了各自的魅力特點,但由于時代發展限制,音樂表現形式過于單一,旋律發展處于極簡單的時期,相較于場面恢弘的合唱表演,獨唱顯得過于單薄,加之宗教影響,合唱才是此時期的主流音樂表現形式[2]。
(二)復調音樂時期的發展狀態
復調音樂時期是聲樂創作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也是聲樂表達和音樂載體得到豐富的時期。最早可稱為復調音樂的表現形式為“奧爾加農”,開始出現聲部之分,上下聲部運用的不是同一種表現形式,雖然這時候的合聲較為簡單,但正是由此開啟了復調音樂多聲部的轉變,此舉于合唱發展而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復調音樂的多樣化發展,歐洲音樂步入文藝復興時期,此時期作曲家的作用得到體現,基于較高的唱譜能力可演唱較為復雜的曲目[3]。在文藝復興后期,樂器開始加入演唱表演中,這使得合唱藝術水平達到巔峰狀態,相較于獨唱而言,合唱仍作為聲樂當代表現形式的主流。
(三)美聲與歌劇唱法時期
隨著歌劇的誕生,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打開了全新發展局面,主調音樂逐漸得到大眾的關注,獨唱作為聲樂表達史上的新星被賦予了全新的價值。在復調音樂時期,合唱占據了聲樂表演的只要地位,當時合唱的水平雖高,但追究合唱整體中的個體演唱者水平則并不具備多少專業性。歌劇時期,詠嘆調融入其中,這要求在表演中運用獨唱的形式表達歌詞所代表的情感內容,于是人們的關注點開始轉移向個體歌唱水平,美聲唱法則是在此背景之下形成的[4]。綜合獨唱與合唱的發展歷史來分析,兩種聲樂表現形式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偏向性發展,經過單音音樂、復調音樂及歌劇時期的發展,兩者經歷了不斷地融合演變歷程,逐漸形成相輔相成的藝術表現形式。
(四)獨唱與合唱的相同點
獨唱與合唱作為聲樂表達的不用表現體裁,都屬于聲樂藝術的范疇,都是以人的聲音為主體的藝術表現,以發聲作為表演基礎,需具備相當的聲樂基本功底、良好的發聲方式以及優秀的歌唱技巧。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
獨唱與合唱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中,許多人對合唱產生了某些誤解,合唱因為是多人合作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于是人們便自發認為對個體唱功不需作嚴厲要求,因為在多人演唱中不易分辨出不理想的音色,水平較差的個體演唱者可以伴隨其它人的演唱蒙混過關。實際上,合唱是考驗團隊演唱的整體統一性,需全體演唱者的集體力量才可完成合唱表演的完整性,這就要求團隊中的每個演唱個體都要具備優秀的歌唱技巧及發聲方式,以積累深厚的音樂素養完成每一場合唱表演。例如如今許多合唱作品因其內容表現需要,有時會對聲音采取多種如輕聲、弱聲、半聲等特殊藝術處理,合唱表演中,若要對這些特殊處理的聲音進行完美融合演繹,就需每位演唱團的每位團員都具備優秀的唱功[5]。在獨唱表演中,本身就是對一個演唱者的唱功考驗,因此,獨唱者更需對音樂的基本功深入研究,培養扎實的音樂功底,只有如此,演唱者才能在獨唱表演中以正確完美的方式對作品加以演繹。
綜上,合唱與獨唱,都需具備扎實的音樂基本功底、優秀的發聲方式和歌唱技巧,這便是二者之間同一性的表現。
二、獨唱與合唱的不同點
(一)演唱方法的特點不同
合唱是一門講究整體性協調性的聲樂藝術表現形式,其突出特點就在于“統一”與“協調”,掌握這一特點是影響合唱表演的關鍵因素。合唱團中每個個體演唱者的發聲狀態的統一與協調、發聲部位的統一與協調,音色的統一與協調及對作品情感表達的統一與協調等,這些都是針對合唱團員所要達到的基本藝術要求[6]。在合唱團的練習中,通常團員都要對其它成員的發聲養成仔細聆聽的習慣,以自身的音色去契合團隊其它音色,以求達到音色的統一,形成完整統一協調的合唱表演。
獨唱完全是體現個體唱功的表演形式,是一門注重對個性表達的聲樂表演形式。獨唱表演對于個性的詮釋尤其重要,因為沒有獨有的個性音色和演唱風格,每個獨唱表演者就會呈現出同種表演,這樣的表演毫無疑問是乏善可陳的,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在獨唱的表演中,獨唱表演者在磨練自身的演唱功底的同時,還應充分挖掘自身的個性特色,這樣才能在表演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發聲狀態的不同
合唱表演中或排練時,對合唱團團員的發生狀態要求基本都是以混聲、輕聲、弱聲、半聲為主,要求控制各聲部聲音線條達到清晰柔美、富有感情的效果,使聲音可在氣息的控制下呈現自然流出之態,要對氣息大小和音量強弱進行自如操控,使之高而不急、低而不壓、強而不炸、弱而不虛[7],使聲部之間的聲音呈現統一協調的狀態。
獨唱表演時,尤其是歌劇表演,著重強調個性突出,演唱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音色和作品富含的情感用不同的表演方式進行演唱,這個過程中演唱者不需像合唱表演一樣顧忌團隊演唱的協調統一,可以大膽夸張的表演,力求突出演唱者自身的個性。換言之,即獨唱不需如合唱一般要有所保留,對發聲狀態進行控制,與其它團隊成員配合演唱,獨唱可以毫無顧忌地以激情或抒情的方式來詮釋作品的感情,突出自身個性。
(三)音域、音量及表現力的不同
合唱的音域特點是寬廣,是所有合唱團員的音域總和的體現。從男低聲部最低音到女高聲部最高音可分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據此合唱團可演唱三個八度的曲目。一個優秀的演唱者,有效音域至多兩個八度左右。基于合唱的人數,表演中音域強弱、力度的反差可以表現得非常巨大。運用強聲演進行唱,可產生排山倒海之勢;運用弱聲演進行唱,可達到細聽綿綿雨聲的境界。而這樣的表現力是任何個體演唱者都無法表現出來的。相較于獨唱,合唱的表現力非常強大,不論作品種類、風格、不論主調、復調、不論時期、情緒,皆可由合唱形式對其進行完美演繹[8]。其普及性和參與面之廣是獨具其它音樂形式之外的。
獨唱則由于只有一個聲部,只能對單旋律的作品進行演繹,至于其他寬泛的旋律演唱則不具備演繹條件。
三、結語
綜上,通過對獨唱與合唱的發展歷史分析、獨唱與合唱的相同點、不同點的分別闡述,對獨唱與合唱的本質可以產生更深的認識。在聲樂教學中,可利用兩者之間的異同點來規范教學要求,使合唱與獨唱教學向更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玲.聲樂教學中獨唱與合唱的對比研究[J].黑河教育,2019,408(2):81-82.
[2]陸冬梅.淺談合唱與獨唱聲音訓練之比較[J].小學教學參考,2016,7(27):56.
[3]宋楊.獨唱訓練與合唱訓練的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 2015,27(5):176-177.
[4]董治平,李韓英.聲樂合唱中演唱技巧的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3):78,86.
[5]莫超芬.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7,11(z1):66-68.
[6]雷秀蓮.由《黃河大合唱》出發思考合唱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創作,2017,14(12):180-182.
[7]青科.聲樂練習曲在聲樂教學與演唱中的作用及運用分析[J].北方音樂,2018,10(4):148-149.
[8]汪少雄.淺談合唱訓練與獨唱訓練的對比[J].北方音樂,2017,3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