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在分析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多種問題后,提出《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最后針對該課程實踐混合學習模式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高職院校 混合學習模式教學 對策研究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涵蓋了多門學科的內容,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基礎。從課程角度而言,其與會計實務有較為緊密的關聯,但由于涉及到較多的法律條文并且沒有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操作的內容較少,理論性的東西過多。這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并未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結合筆者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可知,教學過程中有下述問題: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側重應試,忽視運用
2017年之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人員參加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將著眼點放在讓學生通過這一資格考試上,而過度重視應試教育,并未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有關規范性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一般是從資格考試出發,讓學生集中的學習理論知識并練習考試習題,學生為了順利通過考試,只能對這些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并沒有消化有關知識,導致學生通過考試之后就將這些理論知識拋諸腦后。
2017年之后,國家不再組織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這方面的一些知識點被并入到《經濟法基礎》之中。隨著相關考試政策的變化,對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也不再單純因為考證進行課程設置,而是將著眼點放在基礎課程的專業性上,對于課程教學來講也應該變回本來該有的模樣。
(二)教學授課的方式傳統,缺乏吸引性和互動性
1.教材內容形式落后,部分法規過時。教材還是按照章節去編排,沒有體現工作過程,知識點零散化,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本課程以往的教材內容法多條雜,案例少且陳舊;同時教材內容展現形式多是文字,圖片少,不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另外在法規條文方面,部分法規條款已更新,但教材還是舊版,知識陳舊過時,不能起到規范作用。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多采用案例教學,近幾年在教學改革中,也采用過情境教學,但本質上還是案例教學,教學效果都沒有很大突破,收效甚微。
3.教學學時不合理。通過調查了解到,不同高職院校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教學學時設置存在很大的差異,從總體來講,本門課程總課時量在36個課時左右,嚴重不足,這與本門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零散知識點的課程特征是完全不匹配的。
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混合模式實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實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立基于“互聯網+”教學平臺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資源庫
要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就需要構建健全的資源庫,以確保網絡教學的有序開展。具體而言,教學資源涉及到兩方面,及教師教學和學生在線學習資源庫。資源庫中的內容涉及到課程簡介、教學大綱、計劃、課程設計、課件講義、課程微視頻等,以確保學生能夠全面充分的了解課程性質,并切實把握這一課程的重難點。并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和逼真,在微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習法律法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趣。
(二)構建適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在線的網絡教學這兩種典型的教學形式進行有機融合,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技術”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針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筆者認為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擬達到的教學目標”應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設計,是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前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整體教學內容依據重難點要求重新編排,并對每一個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資源建設,制作微課、慕課以及導學單。
第二,根據教學內容定制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環節,確定每個環節采用哪種或哪幾種教學方法,以及每種教學方法如何實施等細節。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相適用的及教學方法及手段,從而有效提升課程趣味性,并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編寫配套的教材
根據我國高職高專職業培養目標,在基于“互聯網+”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課程相結合,同時將已經過時的法律法規進行刪減或者說明,將新的法律法規編進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另外,在教材內容的展現中體現多樣化,圖文表相結合,顏色設置上突破原來的黑白設計,不同顏色表現不同內容,增加學生的閱讀熱情。
(四)設計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采用的評價方式并非僅僅從書面考試成績結果給予靜態評價,而是從互動教學過程全過程出發開展動態評價。通過整合網絡平臺有關數據信息,一方面可以客觀的評測教師在具體時間段教學行為的成果,另一方面能夠評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獲。在此過程中,梳理各種具體的數據指標之后可以將教學活動全過程予以有效關聯,分析其中存在的優劣勢,以促進教師及學生針對性的改善教學方法。
三、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該教學模式是以網絡教學資源為依托,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貫徹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該教學模式對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效果顯著。第一,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運用這一平臺,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自主的學習,教師也能夠更加有的放矢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及學生之間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能夠有效避免教學課時欠缺導致的問題。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每次課都會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確定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避免教學程序化的缺陷。學生在不同課程上都會獲得差異化的體驗,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完善的教學評價,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之前所采用的教學評價體系相對較為單一,無法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之后健全了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展現出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采用這一評價體系便于師生之間有效溝通,并且會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并激發學生的潛能及創新能力。教師也會根據評價結果發現需要重點展開的教學內容,并對當前的教學情況予以重新審視,以切實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東風.信息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混合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19(07):40-43.
[2]李蕊.“互聯網+”時代高職高等數學混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27(05):83-86.
[3]任桐慧.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學習模式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新通信,2018,20(02):190-191.
[4]邢秀青.“互聯網+”時代混合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6(50):195-196.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職業學院2017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ZJG1713630),主持人:張國君。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