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瑞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深化改革。職業教育工作者會經常發現中職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衛生習慣差;紀律觀念差;文明意識差;社會公德差。中職院校在培養中職生一技之長的同時,更要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本文就中職生學習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展開探討。
關鍵詞:中職生;學習及行為習慣;表現;養成教育;途徑方法
中職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知、情、意、行”素質的一個動態過程,旨在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健康生活、自主學習四個維度素質養成。要在學生吃、住、行、學習、娛樂、休息、運動等大部分時間里融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必須把養成教育過程與學校管理緊密聯系。
1 中職學生行為習慣問題分析
中職校生源的主體是中考落榜生,這些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這些學生長時間處于“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環境中,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視教學質量提高,忽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職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一部分,它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初、中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中職學校往往把就業率放在首位,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培養,這就使得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再一次被人為地弱化。中職學生的自身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與否,影響著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與向心力,關乎職業教育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因此,作為中職學校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設法填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缺失這一課,為中職學生未來健康成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中職生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2.1 優化環境,濃郁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氛圍
人是不可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而獨立生存的。古語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孟母擇鄰而居,三遷其所。無不說明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學校的環境、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價值取向。良好的校園環境能起到規范學生行為、升華學生情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實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先要在學校創設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氛圍,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讓學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畫一像激勵和熏陶學生的思想情操,使他們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逐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經常出入的重點場所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及秩序,在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布置名人名言、圖畫盆景、學生作品、校訓、標語等,讓學生感受濃郁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優良的環境中產生自我約束的意識。
2.2 建立規范的入學教育制度
在中職生入學后,時常學習《中職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職生守則》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讓全體學生都明確什么事可以做、怎么去做、哪些事不能做、為何不該做,做了會有什么樣的處罰。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服從學校的管理。
2.3 強化行為規范教育,使學生行為有章可循
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首先要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要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此,要努力做到:一是上好新生軍訓第一課。軍訓是新生入校第一課,做好軍訓工作,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軍事素質、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要求學生內務整理整齊劃一、軍事訓練規范嚴整、落實工作立說立作,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影響將十分深刻。二是強化日常規范落實。要加強《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及校紀校規教育,特別是要結合中職學生實際,要從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講究文明、注重儀表、講究衛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標準,要讓學生在行為規范約束下,收放自如,張弛有度。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要經常抓,反復抓,抓反復,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有耐心、細心、愛心,要對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長進步的快樂,并不斷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三要加強教育引導。要按照一月“一個中心,一周一個主題”的總體指導思想,精心設計好養成教育主題,組織開展好行為教育進課堂活動,真正使行為習慣教育入耳入腦入心,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班主任要根據學校階段性德育工作任務,精心設計好班會主題,讓每個學生在班會這個平臺上暢所欲言,明辨是非,進一步強化對規范的再學習、再認識,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規范的預期效果。同時,群團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政治教師要根據學校德育工作總體安排,要結合學生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精心準備好每一個案例,力爭使每節課貼近學生思想、生活實際,力戒空洞刻板的說教,真正讓每節政治課都能促進學生成長進步。
2.4 細化評比,督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優良的精神定勢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要經過一個不自覺到比較自覺的過程。加速或縮短這個過程,除了憑借學生自身的內驅力之外,還需要依靠組織的力量、管理的機制。也就是說制度的落實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計劃付諸于實踐的有效措施,或者說,制度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因此,在中職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校在學生、班級評比制度上的細化落實,用以督促學生把養成認識付諸實踐,從而加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精神定勢。比如細化落實值周檢查制度、“文明班級”周(月)評比制度、學生操行登記制度等,促使學生從早晨起床、早操、洗漱、清潔整理、就餐到時上課、大課間、午休、課外活動、晚自習、就寢熄燈等都按規定執行,把學生一日行為納入規范化、秩序化的軌道上來。讓學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時時有事干,事事有標準,時時有檢查。小事著眼,細微處下功夫,小到物品的擺放,大到校園環境衛生的保潔都有要求,統一規范。并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不良行為習慣進行檢查、統計、公布,檢查評比結果定期通報、講評,時時提醒學生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常抓不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自覺遵守行為規范,鞏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2.5 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行為習慣教育實效
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雖然表現在學生身上,但根子還是出現在教育管理者身上。教師教育學生不允許吸煙,而有的教師卻在辦公室等公共場合吞云吐霧。有言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則不從”,講的就是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表率示范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教育管理的實效性,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養成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目的。
3 結語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合起來,共同教育和幫助學生,將養成教育滲透到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要用愛心、耐心、細心、真心去培養學生的習慣,為他們的美好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讓他們快樂茁壯地成長。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會讓中職生終生受益,成就美好人生,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青年。
參考文獻
[1]盧政權.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7(3):188.
[2]俞龍輝.新時期職校德育內容的提升[J].職教論壇,2016(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