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專業角度出發,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英語教學不應僅注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符合現階段教育改革的綜合要求,也符合當代職業發展對英語專業人才的綜合需求。本文就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英語語言學教學展開論述,探究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思辨能力;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項目編號:2017JGA394);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獨立學院城鄉生源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差異研究”(項目編號:2017KY1375)
語言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智慧的結晶,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要重新審視英語教學地位,以更高的職業準則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目前來看,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對思辨能力認識不到位、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經驗不足等,極大程度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本文就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英語語言學教學模式展開論述,闡述如何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1 認識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維能力、辯證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在傳統英語教學基礎上注重學生人文修養和素質的提高,采用跨學科教學方式,融入崗位要求與社會、人文方面方法的內容,完善英語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以辯證的角度思考英語語言學科,掌握更多的英語技能。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為主,拓展語言教學領域,在英語語言教學中融入人文與社會學等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職業需求的角度建立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將英語語言教學內容生活化,幫助學生建立并完善知識框架,將一些抽象的語言知識具體化,采用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學習英語,認清英語語言的本質,總結英語語言學習對自身發展的影響。此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體系,設置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措施
2.1 拓展學生的學生思維
受傳統教育制度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將英語學習定位在專業能力的拓展方面,沒有形成跨學科意識,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從語言的角度思考英語科目,研究英語語言結構特征、歷史發展等。探究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受文化差異產生了什么變化?在不同時期語言的表達方式存在哪些差異?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不能將語言定位在某個學科上,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從學科發展的角度探究英語語言這門科目,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在講授語言習得時,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分析英語知識。在講述語言與文化聯系的相關問題時,教師要將要社會學引入教學中,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究英語語言,了解不同背景下英語語言的發展狀況。
2.2 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框架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歸納學習重點,逐漸完善知識框架。受應試教育的形式,學生的學習往往比較被動,教師是整個英語語言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很少發言甚至不發言,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講,提高師生的互動頻率是語言教學成功的基礎,師生處于平等地位,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與學生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意識,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確定特定的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在探索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掌握語言學習的技巧。此外,教師還要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給學生留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慢慢消化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逐漸建立知識框架,并逐漸完善。
2.3 教師要合理設問
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問,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如:語言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最初語言的作用是什么?語言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更新成為一門學科的?語言對社會發展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更加深刻的認識語言這個學科。同時,教師還要將語言教學內容生活化,盡量選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快速融入學習環境中,降低教學難度。
2.4 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滲透哲學思想,從哲學的角度思考語言學科的價值,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英語語言教學內容來看,語言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學生在接觸這類學習內容時,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沒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知識,學習效率低,也不利于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哲學思想,從哲學的角度思考語言教學的價值,探究語言的起源、發展變化,對語言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采用辯證分析的觀點探究語言的性質,如探究語言與人的關系時,讓學生自由組隊,形成正反兩方,采用辯證思維分析語言與人的關系,進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究語言。
2.5 培養教師的思辨意識
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思辨意識,教師要對語言這門學科有深刻的認識,認識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好的為學生服務,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解決學生的疑惑為教學重點,將英語教學內容與生活建立聯系,拓展語言研究領域,從人類發展、社會發展、人文等方面探究語言這門學科,提高其研究價值。
3 結束語
英語語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框架,提高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能夠掌握有效的語言學習技巧。此外,英語語言教學還要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融入一些職業要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此外,教師要完善教學體系,實現英語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優化課堂資源配置,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完善考核體系,豐富課堂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2]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19,(1):37-43.
[3]文秋芳.論述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10):29-34.
[4]文秋芳,等.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5):350-356.
作者簡介
董月琳,女,壯族,廣西柳州,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