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閱讀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數學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題意的理解和問題的解決。現如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比較欠缺。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結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出幾點小學數學的閱讀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添磚加瓦。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策略;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0-0033-02
引 ? ?言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閱讀是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還是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現代科技信息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社會越來越數字化,對數學閱讀能力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數學閱讀能力也就成了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基礎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和較強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從他的理論中可以尋找到開展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好辦法。
一、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數學閱讀教學
陶行知說過,“一本好的教科書,要給兒童以啟發、以思考、以創造的作用,從而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將此理論應用到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呈現知識舉一反三的功效,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融會貫通,能了解和熟知更多的數學知識,逐漸形成數學理解體系,有助于其未來的數學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雖然是數學基礎知識,但是依然具有數學的邏輯性,其內容皆是相互關聯的,新舊知識之間存在過渡,也保持著一種內在的一致性。因此學生通過學習和總結來建立數學知識體系,是可以實現的。在進行數學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分析數學問題,從一般的角度剖析其深層含義,并以知識系統的角度來把握新材料,認識其中的新知識。而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在一旁可以稍加引導,使他們進入思考狀態,減少思維的盲目性。如果教師先對數學閱讀內容做出評論,學生容易據此來思考,不容易對知識融會貫通,再次遇到問題時,還是會不知所措。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而融會貫通的教學則能揭開數學閱讀的片面性,從數學題目的深層含義來理解和解決問題。學生可將題目所給出的條件分析清楚,厘清其中嚴密的邏輯關系,不僅能達到高層次的理解,還能增加自身解決問題的靈活性,使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平面轉化為立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動態閱讀,提高數學閱讀教學的實踐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更是長久以來教育者所信奉的教學宗旨。這句話點明了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給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以更清晰的教學方向。閱讀看似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動態似乎顯得有些浮躁。可是從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來看,“動”的事物對他們更有吸引力。再從數學閱讀的內容和形式來看,片面的文字理解顯得有些單調,且不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而用動態的講解和實踐的演示,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閱讀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1]。
數學閱讀理解有著數學的邏輯性,也有文字的語言描述性,只有撥開語言的面紗才能看到數學問題的本質,而這就是閱讀過程。要想實現這一過程,首先就要完成“內部語言轉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將需要閱讀的內容轉變成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這樣可以啟發學生在閱讀時采用此種方法,這是實踐的開始。從數學問題的形式上來看,應該是簡單的、簡潔的,是數學觀念和數量之間的交叉。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圖形面積》時,有這么一道問題:“將一個圓分為若干相等的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長方形,后發現其周長增加五厘米,那么長方形面積為多少?”如果從字面上理解這個題目,很難想象出圖形變化的特征,甚至很難理解題目意思。但是用一張紙,剪出一個圓,然后剪出幾個扇形,再拼接成長方形,很快就能明白題意,發現只是增加了兩條半徑,問題便得到了解決。小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圖形,自然覺得比較抽象,在腦海中想象是比較困難的,此時一張紙便能解決問題,這就是閱讀與實踐的優勢,是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興趣教學,用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
在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中,一直強調:“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以他們想要知道的事情為教學根本,延伸到其他的教學方面。”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采用興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而反映到教師的教學中,建議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通過觀察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可以發現,如果讓他們完全沒有目的地學習,很容易造成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學習效果差。相反,如果給學生設定一個學習目標,或者讓他們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閱讀,那么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問題也往往可以迎刃而解。這就是問題教學方法的精髓所在,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進行仔細閱讀。再者數學課本上的概念比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單純地去看課本上的文字,沒有什么動力,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所以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數學課本之前,先讓學生清楚閱讀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有什么意義等。學生明確了閱讀的意義后,會提起閱讀的興趣,而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更容易集中精神,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也在告訴學生,閱讀是有目的地閱讀,而不是盲目地看。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才能在閱讀中形成思考的習慣,而不是一目十行地機械閱讀。而對于數學閱讀教學來說,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實現了從喜歡數學,到喜歡閱讀數學,再到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2]。
四、教學生學,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與策略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是陶行知很有名的一句話,也被當今教育者所踐行。數學新課標也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閱讀,而不是代替學生閱讀,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數學閱讀,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和策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要求,列出完整而細致的提綱,準備好引導步驟和方案。另外,教師要根據閱讀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實質性質,提出更加合理的閱讀要求,從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教師要標出教學重點,并在課堂上圍繞此重點教學;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良好的引導,使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理解數學課本中的公式、定理和原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聯系所需要的知識,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結 ? ?語
總之,數學本身就屬于理科性質學科,需要學生用理性的思維進行數學問題的解讀。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策略要踐行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做到教有所依,學有所依,成有所依,在數學邏輯的清晰思維下,更好地將數學閱讀教學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徐萬軍.思維讓數學閱讀走向理性——淺談小學數學閱讀中積極思維策略[J].遼寧教育,2011(03):45-46.
余杭明.有效閱讀,小學數學教學的助推器——關于如何將有效閱讀策略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索[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2(05):26.
作者簡介:張秀芳(1972.7—),女,江蘇宿遷人,現任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史集小學教師,榮獲泗陽縣“先進工作者”泗陽縣“小學數學優質課教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