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偉菊
摘 要:部編版將“閱讀”與“寫作”并舉,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可以培養其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的方法。那么,如何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呢?筆者嘗試從寫作角度進行閱讀課教學設計。傳統的教學設計,多注重字詞句篇的解讀,篇章結構、寫作手法方面只做歸納性的總結。部編版很多經典課文從寫作角度設計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分析課文、理解文意,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閱讀”與“寫作” 并舉 部編版
部編版語文教材,“閱讀”與“寫作”并舉,教材的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緊密結合,寫作目標設計緊緊圍繞此單元的閱讀教學重點。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講讀課為“秋天的懷念”“散步”兩篇敘事抒情的文章,寫作訓練則安排了“學會記事”。八年級上冊二單元學習“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后,安排的則是“學寫傳記”。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滲透單元寫作訓練的目標,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一、在閱讀教學滲透作文教學,應全面把握教材,系統化地安排教學
新教材的安排有其自身的系統,不僅把握本冊書的教材編排,而且還要把握本學段的教材體系編寫特點。引領學生將前后知識勾連起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融會貫通。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內比較閱讀。如上面提到的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藤野先生”的寫作手法,在后幾課也有,如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圍繞中心選材、一線串珠、雙線并行、篇末升華。也有差別之處,如“藤野先生”描寫人物肖像時運用的是白描手法,簡單幾筆,突出特征、生動傳神;而“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作為長篇傳記的節選,肖像描寫濃墨重彩,形神兼備、思想深刻、自成篇章。再者,就寫景物來說,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安排的是寫景抒情的文章,“春”“濟南的冬天”等,文章結構嚴謹、文筆生動、語言通俗易懂,利于剛入初中的學生學習。在此基礎上,再體會第二單元“散步”“秋天的懷念”等文中的環境描寫的作用就不難了。七年級下冊的“紫藤蘿瀑布”“一顆小桃樹”“愛蓮說”“陋室銘”,則是在七上學習寫景抒情的基礎上學習托物言志,“驛路梨花”(七下)“白楊禮贊”(八上)則是更進一步學習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整合教材資源,使學生在課內清晰地、系統地學到閱讀與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我們相信一篇篇經典篇目的深入學習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是做幾十篇課外閱讀也起不到的效果。高質量才會有高效率,大數量未必高效率。
二、在閱讀教學滲透作文教學,還要重視閱讀教學與
仿寫
閱讀與寫作結合,最好的寫作例文就是教材中的經典課文。“背影”“秋天的懷念”“散步”“藤野先生”等都是典型的文學作品,語言平實,事例平凡,但是情感真摯,這樣的課文非常適合在閱讀中滲透寫作訓練,課后要求學生仿寫,并談談自己寫作的體會。用多種方式吃透經典,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目標是學習寫人物傳記,安排了“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四篇佳作。我們可從人物寫作的角度切入設計課堂教學,抓住怎樣寫人物、為什么這樣寫這兩個核心,引領學生學習寫作技巧,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在設計“藤野先生”一課時,我們可在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劃分文章結構,然后以人物刻畫的選材和寫作手法為切入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品質,并積累刻畫人物的手法。之后再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寫看似與藤野先生無關的在東京的見聞感受、去仙臺路上所見、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以及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和文末的別后思念等。這樣,學生就會在理解文章的同時,把握了一般寫人文章的創作技巧。這種創作可以歸納為:首先,要抓住人物特征;其次,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角度展現人物品質,在敘事中要運用語言、神態、心理、動作、外貌等多種描寫方法,并可運用側面描寫,在描寫時要有畫面感,在記敘、描寫的同時可適當地進行議論、抒情;主體部分定好之后,前面可做鋪墊,行文中可做烘托(描寫對東京的失望,是交代見藤野先生的原因;記路上所見,是見藤野先生的內動力;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是襯托藤野先生的關愛之心的純潔、高尚;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是離開藤野先生的原因,而這一切的背后的推力就是作者的愛國情懷,這也是本文的暗線);最后,要點睛、升華。(結尾部分的別后思念,作者借對藤野先生的情懷的分析,通過“小而言之”“大而言之”的議論,將明線暗線合流,最后寫以筆為刀槍與反動文人作斗爭,將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將自己的愛國情懷化作實際行動,深化了文章的意義)。
筆者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選取經典課文,從寫作角度設計閱讀課堂教學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愛上了閱讀,也喜歡上了寫作。
參考文獻
[1]呂茵茵.部編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9(3):56.
[2]蒲峻.讓群文閱讀伴著課文教學起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實施策略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16(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