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婷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62)
山西歷來被稱為“民歌的海洋”。山西民歌不僅歷史悠久,且數量眾多,同時因為各地區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以及語言的不同,各地民歌在旋律調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從而從不同方面展現出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淳樸。
左權縣原叫遼縣,在1942年5月25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在此英勇犧牲,山西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將軍,所以將縣名更改為左權。左權縣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曾被省和國家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桃花紅杏花白》就是山西左權民歌的代表之一。該作品所屬的左權開花調曾在2006年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桃花紅杏花白》中,共有123個小節,屬于再現單三部曲式。引子 A 連接 B 連接 A1
(1—15)(16—34)(35—48)(49—92)(93—116)(117—123)降A大調
王志信改編而成的《桃花紅杏花白》采用了原始民歌的情歌素材。它取材于左權民歌《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和《開花調—會哥哥》,這兩首開花調均是結構短小的分節歌。《桃花紅杏花白》則是通過沿用二者的題材,從而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純樸、美好的愛情,以及一對戀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開花調”是流行于太行一代的一種山歌形式,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具有特色。《桃花紅杏花白》所代表的左權開花調是由左權民歌小調變化而來的。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花”并不只是指植物中的“花”,他可以代表生活中的各種實物,例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開花調是由相對稱的、簡潔的兩個樂句所構成,旋律動人。
在本首作品中,多次使用具有本地方言特色的“啊個呀呀呆”、“親呀親呀個呆呀個呆”等襯詞,體現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堪稱一絕。
民歌多來源于人們的日常勞動中,用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所以歌詞較通俗,具有即興性的特點。從“花叢里小阿妹,摘一朵山花戴,女兒好風采,啊個呀呀呆”等可以明顯看出來,這些歌詞寫的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真實、常見的場景,給人以親切、隨意的感覺,容易讓聽眾身臨其境。
1—15小節為全曲的伴奏和齊唱部分。其中,在1—7小節中,作曲家以連續的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為主,形成連貫、緊密的音樂效果,仿佛在向人們描述一幅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的山村景觀。緊接著伴奏織體改為以柱式和弦為主,與之前部分相比節奏較為疏散,音樂慢慢舒展開來,采用“啊”字抒發感情,用訴說的感覺慢慢引出全曲的第一部分。
16—34小節為全曲的第一部分,材料取自于《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在16—23小節中,旋律的開頭與結尾彼此相呼應,同時加入甩腔和波音,展現出左權民歌的地方特色。16小節中第二個“來”字由于加入甩腔,且音域比較高,在處理時我們容易將此字唱的很生硬、突兀,但是,由于該字位于本小節的弱拍位置,同時“來”字又屬于襯字,所以需要一帶而過、輕巧地唱出來。在第22小節作曲家加入了切分等節奏型,使得此處的旋律變得動感起來,所以在演唱時應更好的處理成頓音。之后的28—34小節,旋律是以上一段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在32小節時旋律的速度需漸漸放慢,為下部分的出現做好鋪墊。33小節的“呆”字同樣也要做波音處理,體現山西民歌的特色。
此處伴奏的節奏型變得又密集起來,左右手旋律相互補充說明,真切的展現了阿哥在花叢中偷看小阿妹的情景,同時活靈活現的塑造了一個俏皮小阿妹的形象。
35—48小節為間奏。此時此處的拍子采用八三拍,與之前的四四拍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旋律歡快活潑具有動感,更為流暢。
49—92小節為該作品的第二部分,素材采用了《開花調—會哥哥》的旋律,該處沿用間奏的八三拍,伴奏織體改為快速的分解和弦,增強了旋律的舞蹈性。演唱時要保持住氣息,不能因為過快而把呼吸上提。
該部分的49—60小節,旋律中“扔”、“聲”、“哥”、“親”、“呆”等五個字演唱時要注意時值的短促,要有彈起來的感覺,但同時聲音又不可過白,要借助小腹與橫膈膜對抗的力量將其彈出去。
在74小節的“鑼”字八度大跳時,我們要保持氣息的平穩,同時注意“u”通道的保持;75小節的“鼓”字應將氣息嘆下來,然后聲音由弱到強,慢慢的推上去;在77小節中,“咚咚咚”應做跳音處理,更加形象的模仿出鼓點的聲音;之后的“敲”字,在二度處理時后面應空一拍,繼而再帶出“起來”。
81—92小節與前段相似,“山”、“花”、“窗”、“親”、“呆”等五字演唱時要將字甩出去,充分體現出左權民歌的地方特色。
93—108小節,用“啊”字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連接的作用。此處的旋律和伴奏織體均舒展開來,為下部分的進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從109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這一部分擴大音型從而推動了旋律的發展。伴奏織體由快速的分解和弦和密集型的柱式和弦構成,為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在演唱時要求放松牙關,保持住歌唱位置的統一,把聲音位置集中在眉心,將字送到前面去,從而完整、連貫的將此段音樂更完美的表現出來。
《桃花紅杏花白》是左權民歌的經典代表之一,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我們要繼續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像《桃花紅杏花白》這類的傳統民歌發揚光大,一代代的延續下去,使其在更廣袤的土地上久久回響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