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攝影主要以民俗、風俗萬象作為創作資源,蘊含著民族傳統文化,通過視覺形象的方式凸顯民族歷史的藝術價值,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民族攝影無論從拍攝形式還是文化體驗上都在不斷改革,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本文將對民族攝影進行闡述,對其資源開發及題材選擇進行分析,并研究其推廣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 背景 民族攝影 資源開發 推廣
一、民族攝影概述
民俗萬象是民族攝影藝術研究的主要對象,蘊含了社會文化內容和傳統文化內容,表現形式比較多樣化。民俗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物質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包括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服裝飾品、建筑形式、宗教信仰、飲食文化等各方面,通過民族攝影的方式可以直觀地將其呈現在人們面前。
民族服裝飾品是民族攝影的主要表現題材,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民族服飾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更是一種時代潮流的標志。在拍攝民族攝影作品時,民族服飾絢爛的色彩為作品增添了感染力,服飾文化韻味凸顯出來,更能夠表達出民族攝影的主題藝術。[1]
二、新媒體背景下民族攝影資源開發和題材選擇探究
資源開發和題材選擇是民族攝影作品的創作關鍵點。我國歷史悠久,民族資源豐富,想要拍攝出精品,需要民族攝影者具備較強的洞察力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并具備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等文化知識,了解民族攝影作品的創作規律,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事物,通過小事物來表現大情懷。例如在麗江古鎮有一條專門賣古董的街道,門口擺放著“門檻”圖片,從表面上可以看出這些門檻年代久遠,通過攝影作品讓人們聯想到很多問題:門檻的發展歷史、圖片中的門檻是在什么年代修建的、跨過門檻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雖然其只是古董展示的形式之一,但從民族攝影角度來看,門檻攝影作品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展示。除此之外,民族攝影中所拍攝的建筑物可以凸顯民族建筑文化,使人們對該地區或民族市井文化有所了解,可以參照《四川茶館》以及《胡同》等作品,引導人們發現民族文化閃光點。
在新媒體背景下,攝影者應熟練掌握攝影技術,深入挖掘多樣化的民族攝影資源,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探尋民族攝影的展示方法。在選擇某個攝影題材之后,攝影者需要查閱主題相關資料,對拍攝對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并進行實地考察(田野作業),或通過互聯網平臺研究主題資料。攝影者通過田野作業,能夠發現很多資源素材,并完整記錄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身邊事物的發展經過等。通過影像拍攝的方式記錄整個事件,緊抓事件本質內容,學會抓住關鍵的瞬間。拍攝畫面可以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圖片背景可以展示出事件環境,人物的表情、形態以及物體的色彩、形式等都可以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內容,并將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以圖片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民族攝影作品的拍攝過程中,攝影者需要加強技巧拍攝,充分展示出活動內容,用文字詳細記錄,對畫面進行補充說明。攝影者可以通過街邊訪問的形式進行現場考察,在獲取被訪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錄音,收集資料,為攝影資源的挖掘奠定基礎。攝影者還應拓展研究范圍,采訪問題需要有深度,且循序漸進,保證資料完整性。[2]
三、新媒體背景下民族攝影推廣研究
在新媒體背景下,民族文化范圍以及習俗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傳統文化與新觀念和新思想在逐步融合,許多傳統民俗逐漸成了“新民俗現象”。作為新媒體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新民俗現象所體現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現代社會文化傾向。民族攝影作品從原來的傳統民族萬象逐漸發展為新的文化形態,形成新型發展脈絡。新媒體賦予了民族攝影更頑強的生命力,拓展了民族文化內容,反映出現代社會的民族風俗及情感,將人們的生活內容及情感狀態以圖片形式展示出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表達形式雖然發生了改變,但文化底蘊永遠不變, 其中依舊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內容。如婚禮慶典中,新郎新娘穿著秀禾服是傳統習俗的直接表現,婚禮環節也體現出民族活動的特色,在現代婚禮中依舊可以看到傳統婚禮場景,包括入洞房、迎新娘、辦婚宴等。雖然婚禮內容形式多樣,但都是以傳統形式為基礎的創新,是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產物。相比于傳統婚禮的講排場,現代婚禮更倡導簡約,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賦予了婚禮新的理解和認識。
四、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民族攝影需要深入研究素材資源的開發,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對民族風情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民族文化融入作品中,賦予作品更多藝術性。民族攝影者應主動肩負起攝影推廣的責任,探尋攝影多樣化形式和多元化元素,推進民族攝影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列.中國攝影要立足民族 放眼世界[N].光明日報,2017-09-04.
[2]羅圣鎰.淺析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攝影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實現[J].河池學院學報,2018(01).
(作者簡介:孫怡華,女,碩士研究生,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影像藝術)(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