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燕 李艷青
摘要:2018年,我國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進行了新的修訂,稅收范圍、稅率和稅收優惠期間得到了升級,但是研發費用稅收新政能否真正的惠及企業還依賴與企業自身的財務核算和管理水平。本文針對新技術研發費用的核算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就提高研發效益,降低企業稅賦水平提出了對策,確保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享受稅收優惠新政,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促進高新企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研發支出;會計核算
為了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國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以及科技部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來促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增加研發投入。2018 年《關于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通知》(財稅[2018]99 號),規定,將研發費用按實際發生額的50%提高到75%在稅前加計扣除范圍,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期間調整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原來的25%降低為15%。稅收優惠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要想真正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減少稅費支出,改善現金流,提升企業利潤水平,必須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落地實施、做好會計核算管理和審核程序。
一、高新技術企業定義
根據國家科技局科技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科發火[2016]32號)對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八條:企業必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擁有一定的專利或軟件著作權,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目錄2016》規定的范圍;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比不低于10%;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必須符合一定條件且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企業申請高新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二、高新企業研發費用在我國企業財務中面臨的問題
(一)忽視后續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的認定
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認定是企業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前提和基礎。在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初始取得上企業一般都會努力去爭取;但是很多企業往往以為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后就可以一勞永逸,忽視后續的管理。按照我國現行規定,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為了保證其能夠繼續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必須每3年接受一次資格認定復審。而很多企業在后續經營管理中則常常忽視了企業產品是否屬于高新領域、累計年度研發費用收入占比是否符合要求、研發費歸集是否準、高新產品收入占比是否達標、科研人員是否符合規定等這些稅務機關比較關注的問題。而這不僅會讓企業喪失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還面臨著被要追繳以前年度起已享受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的風險。
(二)財務人員參與研發不足,業務和財務預算不能有效融合
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存在的現狀是企業領導比較注重研發而輕視財務。在立項初期,往往研發部門單獨敲定業務預算項目就開始上馬,而財務部門的參與只凸顯在研發活動的事后報銷上。這樣就可能業務預算編制比較隨意,期間劃分不明,不同研發項目之間預算明細項目沒有可比性,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不能進行有效、充分的融合。財務部門不能在事前進行預判,事中進行控制,而只能在事后被動接受報銷。這樣往往造成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相沖突,導致預算項目的超標或者不足,進而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財務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大局觀,往往不能合理的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來為企業減稅創收。
(三)研發費用會計科目設置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準確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必須設置“研發支出”對實際發生的科研費用進行歸集。并下設“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兩個二級科目對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研發費用進行區別管理。而在實際操作中,企業財務人員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出現了一下問題:1.如有些企業未設置“研發支出”科目,而將研發費用放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中去歸集,2.雖設置了“研發支出”科目,也下設“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兩個二級科目,但是實際操作中由于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界定很難有明確的標準進行劃分,同時由于財務人員對研發項目的實質了解有限,往往造成對研發費用隨意歸集,導致“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二級科目形同虛設,進而影響本年利潤和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3.還有些企業居心叵測,就算能夠明確區分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單位為了享受更高的稅收優惠政策,實現在研發對研發費用的一次性加計扣除,往往選擇性的把所有的研發費用計入“費用化支出”,大大降低了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相關性,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無法為決策者提供準確的信息。4.有些企業未按財稅[2015]119 號對研發項目分別設置輔助賬,導致企業雖然進行了項目研發投入,卻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無法通過稅務機關的認定,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
(四)利用稅收漏洞,偷稅漏稅
有些企業利用制度的漏洞,以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之名行偷稅漏稅之實。因為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可以加計扣除的金額是以稅務機關的認定為標準的,而有些企業根本沒有研發的實質投入,為了享受政策紅利,在缺乏研發的軟硬件設施,產品,工藝和技術也都沒有創新的情況下,將研發人員的工資、五險一金以及固定資產的折舊都計入“研發支出”項目,并編制在形式上符合國家政策的研發報告騙取國家稅款,而實質上企業并無創新的研發活動。同時還有一些高新技術企事業單位利用不征稅收入進行項目研發,并加計扣除相關費用。不征稅收入已經享受了稅收優惠政策,然而又利用這部分收益進行項目研發,導致該部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時,會重復享受稅收優惠。
三、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建議和措施
(一)強化后續資格認定管理
高新技術企業在獲得資格認證后,不能只注重研發活動的實質投入,也應該做好后續資格認定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企業要注重滿足研發項目、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要求;同時財務人員要及時反饋研發部門高新技術產品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研發收入等數據,指定財務專員對接項目,做好研發人員工資、社保以及科技人員標識等稅務機關在資格認定中比較關注的數據,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費用,確保通過高新技術產品資格后續認定。
(二)提高預算編制水平,加強財務人員項目參與程度
研發費用項目預算的編制要全面化,企業領導應當統籌安排,建立完善的預算編制制度,
設置統一規范的預算明細項目,并進行預算項目和預算費用在業務部門的宣傳培訓講座,確保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有效融合。從項目立項之時,財務部門與研發部門就應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財務部應指定部門專職人員對接研發項目,全程參與到項目的立項中去,真正做到事前預判、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
(三)設置研發費用專項科目,規范財務核算
準確核算和歸集研發費用,是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政策的前提條件。企業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企業應嚴格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設置研發支出總賬和二級科目,并且在企業內部由專家對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進行比較明確的界定,財務人員在進行報銷單據審核時,對發生的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和費用化歸集,確保核算項目的科學性、合理性。設置研發費用輔助賬,由財務專人對各個研發項目進行臺賬登記,確保研發費用支出明細的完整、準確,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四)加強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由于我國的會計準則和稅收規定在不斷的修訂中,而有些財務人員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沒法很好的解讀研發費用相關政策,因而在日常的會計核算中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企業進行稅收籌劃。針對這種情況,企業應該定期組織財務人員開展專題培訓,學習各種財稅政策,并在業務部門中進行宣貫。同時,還要增強財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對實務操作中有疑問的事項積極與稅務機關進行溝通,確保發生的研發費用都能通過稅務機關的認定,從而減少稅費支出,改善現金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石玉梅,耿輝.高新技術企業運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 (5):106-107.
[2]溫湘云.關于研究開發費稅前加計扣除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商業會計,2012 (1):52-54.
[3]張寶東,徐玉蓮.關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范研發費用會計核算的探討[J].中國外資經濟,2017 (9).
[4]http://www.innocom.gov.cn/gxjsqyrdw/ztwj/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