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琴作為中國民族器樂中的一個重要樂種,在普通高校音樂專業教育里,既承擔了詮釋和傳播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任務,也有著向青年學生傳承中國音樂的重任。本文將就揚琴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演奏與教授風格性作品的現狀,闡述風格性揚琴作品的“教、研、學、練”四個要素,以及教授風格性揚琴作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 風格性揚琴作品 探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特色風格迥異,風格性由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不同地域特色結合而成。我國民族和地方的風格性作品是中國民俗文化精華的凝結,全方位交融并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是大眾審美和情感碰撞產生的藝術投影。民族和地方風格性作品源于當地人民群眾最原汁原味的音樂素材的藝術化外現,雖然作品的精神內核具有一致性,卻受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創作背景和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制約,從而使藝術風格表現得千姿百態。
一、中國揚琴風格性的形成與高校音樂教育演奏及教授風格性作品的現狀
(一)中國揚琴風格性的形成
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性包括了時代、民族、歷史等諸多因素,揚琴的地方風格性從我國各地方民族音樂、戲曲等民間藝術發展而來,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和流派,如廣東音樂、四川琴書、北京琴書、江南絲竹、東北揚琴、云南揚琴、安徽揚琴、新疆揚琴等幾十個種類。
(二)揚琴風格性作品教學中民族和地方環境的關系
雖然每個民族和地方的演奏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民族情感、審美取向、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例如,“彈輪”技巧,廣東揚琴的彈輪秀麗靈巧,而四川揚琴的彈輪則粗獷有力。同一演奏技巧在演奏不同的民族和地方風格性作品時,其形式和氣質是不同的。因此,如何把握不同民俗地域的不同風格是演奏好風格性作品的重要部分。
(三)高校音樂揚琴專業演奏與教授風格性作品的現狀
許多高校教師在教授風格性揚琴作品時,都比較注重掌握演奏技巧,實際上,一般風格性作品的技術難度并不太大,演奏技巧只是比較淺顯的一種手段,能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作品的風格性是實屬不易的。如受到江南民風和吳越傳統文化影響的南方音樂流派中的江南絲竹、廣東揚琴,音域雖不算寬泛,但旋律曲折委婉,曲調溫婉纏綿,節奏舒緩悠遠。來自中國最冷地區的東北揚琴音樂,因自身受到東北平原地區人文地理條件的影響,如遼南皮影戲(影調戲)帶有濃郁的東北地方色彩。東北地區有著豐富的藝術遺產,他們的揚琴音樂風格流暢歡快。目前,風格性作品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重技巧、輕內涵”的情況,這有待于我們的解決。
二、教授風格性揚琴作品的四個要素
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作品,而極具民族和地方性風格作品的教學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過程。風格性作品的技術難度并不高,但其骨子里的“風格性”卻是非常難以掌握的。在風格性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統一“教、研、學、練”四個要素。
(一)教
一般而言,教可分為五個方面:累積、分析、掌握、培養情緒及創造情境。通過大量的實例證明,在揚琴風格性作品的教學中,應提高和規范教師的教學要求。重點在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研究、語言表達、示范表演、課堂教學組織等方面的能力,并督促教師繼續提高專業知識,以便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效果。許多高校揚琴學生難以掌握作品風格,他們只是簡單模仿,并沒有表現出數千年的文化本質。教師作為擁有多年專業學習和教學經驗的引路人,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渠道方式引導學生。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示范法。在為學生講授時,邊示范、邊講解,作品的風格性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教師必須全方位地講授當地的民俗文化,將學生帶入當地民眾的審美意識。學習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不光在表面上,更關鍵是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知根知底方能有的放矢。
(二)研
研,也就是“教學相長,教研共進”,師生共同研討風格性作品,對作品給出不同的處理觀點,體現教研探究精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拘泥于外部的表現形式上,還應深層次地將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性揉進普通高校音樂的教育里,這有助于學生精準把握傳統作品風格,更有利于所學作品與原作氣質有機結合。而形式更廣泛、內容更深刻、效果更理想的研討式教學模式無疑更加有效。在共同探討作品之前,教師需要認真備課,提前準備一些當地的風格性作品,可不拘泥于揚琴作品,而尋找當地的藝術素材,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教師應要求學生上課前自主預習,課堂上讓生生之間討論合作研究,先研究后演奏,對作品處理大膽提出意見與建議,師生共同在互動展示中解決問題。
(三)學
許多學生演奏風格性作品時,盡管音準、節奏、音色等都無可挑剔,但過于機械的演奏方式和乏味的音樂風格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甚至由于掌握不當,而扭曲了原本的音樂風格。風格性作品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各民族和地方揚琴作品的不同風格性,更理性地獲得及分析各民族和地方音樂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風格性作品時必須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演奏者在演奏風格性作品時,有意無意都會把自身經歷和生活中的感受疊加其中,以聯想的方式通過音準、節奏、呼吸、情緒等表達音樂形象,用作品的氣質、性格、情感等塑造特定的風格性。
(四)練
練琴是學習風格性揚琴作品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只有通過重復練習,不斷體會,才能在演奏中更準確、生動地詮釋出特定的民族和地方音樂風格,更深刻地揭示音樂內涵,充分發揮和拓展揚琴的音樂表現力。在教師引導學生如何自我思考和分析作品之后,學生在課后逐步練習,最后掌握所學作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要吸納課堂上教師推薦的風格性藝術作品,擴充藝術鑒賞力,提升聆聽力和反思力。客觀地看待自身的演奏能力,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自我學習和自我判斷的練琴習慣。
三、高校音樂教育教授風格性揚琴作品的意義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融合,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已形成多民族、多地區的教學成果,通過探索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方法來分析當地的藝術風格,將揚琴演奏的風格性作品與地方文化結合,來繼承民族和地方的審美,是揚琴演奏與教授風格性作品的一大特色。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的教學要分析各民族和地方在文化上的優勢和劣勢,以便更好地把握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不同風格。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這些風格性作品在傳承過程中反映出每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生活、精神世界及傳統文化。只有堅持精準教授民族和地方風格,以民族和地方特色為主旨,堅持民族和地方習俗及藝術文化為教學手段,使揚琴教學在風格性作品的演奏與教學中,再現各民族和地區在個性、藝術和審美上的獨特性,擴大揚琴演奏的藝術表現力,才能使學生在演奏風格性作品中獲益。要確保原汁原味地繼承這些年代久遠的珍貴藝術,要細致入微地研究其文化及風格,并賦予其深厚的情感,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傳統音樂得以永遠流傳,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劍婷.新課改背景下的高校揚琴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18).
[2]沈穎穎.關于當前高校揚琴教學改革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8(06).
[3]劉悅明.關于構建中國高校揚琴藝術理論體系引發的思考[D].長春:吉林大學,2018.
[4]羅莉.師范高校揚琴教學中的擊弦問題分析與對策[J].北方音樂,2016(22).
(作者簡介:龍婕,女,碩士研究生,長沙師范學院,中一,研究方向:揚琴)(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