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門綜合性藝術,電影美術是這門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構成一部電影作品造型的重要因素。在銀幕上所能看到的一切,無不體現電影美術的存在。電影美術是用可視的形象觸動和感染觀眾,它并不像繪畫藝術那樣,只是進行單一的、平面化的色彩調和,而是真實與虛幻相融合的藝術。電影藝術是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虛幻完美融合的視聽藝術。本文將針對電影這門藝術中的“生活真實”和“藝術虛幻”以及二者之間的融合進行分析。
關鍵詞:電影美術 造型 真實與虛幻
一、電影美術中的真實與虛幻
電影美術工作者要還原劇本中所描述和表現的人物和場景,從文字形象轉變為可視的、立體的藝術形象,真實反映一切可視物,但不能刻板,因為電影區別于現實往往需要美術師加入舞臺化的夸張與美感,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一切思想,甚至抽象的思想,都是通過形象產生的”,這句話說明了電影美術的本質,即電影中的造型要表現出導演或劇本想要說明的一切思想,這就要求美術師應恰當地處理好電影中的“真實”和“不真實”。美術師韓春林說過:“影視的基礎還是以寫實為主,盡量減少‘做的痕跡,讓觀眾在心理上認同為真實。這種對說服力和可信度的追求對于美術指導而言是一種限制。”這句話表明,在一部影片中,對美術師而言,真實和不真實的把握很重要,也很難處理,美術師需要有捕捉現實,概括、再現當時情景的能力,還要融入藝術的處理,進行取舍和豐富想象并加以創造的能力。
(一)電影美術中的真實
電影美術的特性之一就是反映客觀世界的高度逼真性。所謂電影的“真實”,就是通過美術師來創造真實,讓觀眾在心理上認同為真實。因為,電影本身就是用二維的平面表現三維的空間和時間,電影藝術是以在時間和空間的流動中展現給觀眾的視聽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現了客觀世界的形態,從而還原了人通過視覺和聽覺對生活的感知。在電影里,無論是陳述真實的歷史、闡釋科學的現象;或是展示大自然的現象以及表現人們的行為,一切都通過清晰可視的具體形象,給觀眾如同置身于客觀世界一樣的真實感受。就像電影剛誕生時,盧米埃爾兄弟他們把鏡頭對著真實的生活場面拍攝類似新聞紀錄片的內容,以真實的生活場面作為“電影背景”。
同時,想象、幻覺以及人類的抽象思維等在現實中無形的事物,在電影中,通過美術師的加工也都化為相對應的具體形象呈現給觀眾,這些寫實的或者變形的虛擬形象,在再現人的主觀心理的意義上同樣帶來了逼真感。在電影史上,梅里愛建立了第一個攝影棚,創造了戲劇舞臺背景,后人稱梅里愛為“電影戲劇的真正創造者”。再到后來,戲劇舞臺布景與真實生活場景相結合,這些布景法則是:講究深度,依仗透視法效果,合理地選擇構成布景的因素,認真地、寫實地繪制布景,最后適當地加以陳設。這些通過制景展現在銀幕上的也是“真實”的。
通過制景對歷史的還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還原,但是有據可依。創作出的場景和人物是對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通過史學考證后的真實再現。如電影《霸王別姬》《一代宗師》《歸來》等年代片。他們都通過歷史考證,真實、合理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人物及銀幕中所看到的一切。無論哪種影片就地取材、歷史再現或者人物心理的表現,都通過美術來逼真地表現出來,這樣,對于觀眾來說才具有說服力。
(二)電影美術中的虛幻
虛幻是指通過影片場景、人物、道具等可視物的綜合特征,使之具有參與劇作的功能和塑造人物、刻畫人物的意義,具有強化主題和對觀者的精神世界發揮巨大作用的價值。美術師對客觀形象加以主觀的處理,夸張和注重表現美感,也就是通過抽象、象征及隱喻傳達出影片的“情”和“神”。這里叫作藝術的“虛幻”。
與所有藝術形式一樣,為了滿足敘事的需要,不見得所有視覺形象設計都是以真人實物來吸引觀眾,而是以影片中獨特的形象和藝術價值來吸引觀眾。所以,對客觀事物需要加入主觀藝術處理,這是“藝術的虛幻”。這種虛幻制約著電影藝術,使它不可能是物質現實的刻板再現和機械的模擬,而使它在具有記錄的同時,進行取舍、揭示等多方面的藝術加工。這種概括和選擇、加工及主觀理解的形象就是電影藝術的虛幻。電影美術工作者必須能夠根據特定的創作意圖去汲取電影素材,選擇和概括生活中的客觀形象,挖掘出這些形象間的對應及相互關系,表現出影片深層的情感。
1.大自然傳達出的“情”
大自然氣候變化和四季交替,萬物一天內早中晚的奇異景色,都作用于人類的精神世界,引發人們心理或情緒上的不同反應。春天萬物復蘇,鶯歌燕舞,寓意著人們掙脫冰雪繩索的捆綁,孩子像春天的花朵般含苞待放,萬物飛奔歡悅。夏天天氣變幻無常、赤日炎炎,使人急躁、無奈。秋季有秋高氣爽、天朗氣清,是收獲的季節,也有秋風蕭瑟,萬物開始枯萎,又給人感覺破敗、失去色彩。冬天大地銀裝素裹,純潔無瑕,有時寒風凌厲,天寒地凍,殘酷冷峻。又如萬里晴空,使人心曠神怡;雷雨交加,讓人萬分恐懼;蒙蒙細雨,使人情意綿綿……自然變化的不同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情感。
如日本影片《四月物語》,就是借助四月的氣候,櫻花漫天飛舞營造氣氛,表現出小女生暗戀的浪漫溫馨。而最后的一場雨,更是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使一切變得順理成章而且更加巧妙。整部電影的氣氛做得恰到好處,時時刻刻充滿著青春羞澀的感覺。陽光明媚的春天、漫天飛舞的櫻花、橘黃色天空的黃昏、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大自然的景象被巖井俊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又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了影片初戀的氣息。影片利用大自然這些真實的現象挖掘出這些自然現象給人的主觀感受,傳達出影片的深層情感。
2.社會傳達出的“情”
自然景觀及人為因素聚成了一個地區(國家、民族)的地域風貌、政治形勢、文化特征,它們象征著人的性格、品行、氣質和心態,更具體的也包括身份地位、興趣愛好及素質修養。
例如影片《黃土地》中,黃土地溝壑連綿,大起大落,看上去既溫暖又冷漠,既貧瘠又深廣,傳達出一種特別沉重和壓抑的感覺。影片利用“黃土地”這個地域特征表達出這里人們的特性。影片不僅把它當作單純的故事場景來處理,而且讓它成了整個民族人格化的象征體,顯示出一種巨大的耐力,也映襯著那里人們心靈的保守和無奈。黃土地表現了人們在當地社會背景下深受其害,這片土地被賦予了復雜的感情。影片利用了這種地域文化特征,通過象征、隱喻升華了電影的主題,傳達給觀眾深層的情感。
3.人物傳達出的“情”
人有父母與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夫妻之情再到人類社會關系中的朋友之情、師生之情、幫會之情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電影劇情表現的最重要及感人之處。
日本影片《告白》,講述的是女教師四歲的女兒被自己的兩個學生謀殺,因為學生未成年而不受法律制裁,懷恨在心的老師便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復仇。影片用三種母愛把他們的命運連在一起。案件的兇手之一是個少年天才,由于從小缺乏母愛,讓他變得孤傲而冷酷,他做出罪惡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生母的注意,希望母親陪伴在他身邊。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那時,小朋友們都在玩吹泡泡,無數泡泡隨風飄動,透過無數的泡泡,他看到母親遠去的背影,一個泡泡飄到他耳邊,輕輕碰到耳朵上破了,輕輕地一聲,他說他聽到了“最重要的東西離開的聲音”。影片傳達出的情感極其豐富,一方面,揭露了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從倫理上表達了深刻的情感內容。電影立足于人,表現了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以及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尤其這三個母親的愛,使得整部電影飽滿而深沉,也傳遞給我們足夠多的內涵去深思。
二、真實和虛幻在電影美術中的體現及作用
真實與虛幻在電影中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電影完全寫實或者完全藝術虛擬化。即便是紀實風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也進行了藝術處理,整個影片中美術造型盡管避免了造型寫意,但還是利用了傳統民俗造型裝飾了影片。一串串紅色辣椒及影片末尾給小孩過滿月都加以藝術虛幻的處理。不顧真實、完全虛幻,那只是電影創作者的天馬行空,對于觀眾來說沒有說服力、不可信,也就體現不了電影的本質,甚至科幻片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真實是基礎,虛幻是對真實的升華。
(一)真實中有虛幻
《菊豆》原著中的故事背景是貧下中農的普通家庭,而影片則改為小鎮上的染布作坊,美術在其中的設計為影片和色彩提供了絕佳的舞臺。從天而降、高高掛起的染布就好像是菊豆感情的束縛。它征著封建倫理對人無情的壓制。片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爆發時,高高掛起的大紅色染布飛速落入染池中,成了兩個人感情的外化。染布作坊這個場景的設計不僅使影片視覺豐富起來,更重要的是,其很好地表達了精神層面的東西,強化了主題。
無論是《菊豆》中“染布坊”這個絕佳的電影場景,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燈籠”這種儀式化的道具,抑或是《紅高粱》中“紅高粱”這種生命力的象征在影片的整個基調,不僅使觀眾相信故事的真實發生,更是電影主題的升華和精神世界的展現。這都是通過主觀的藝術處理,把真實存在的物體賦予深刻的含義,從一般的“景”升華到“情”的展現,把它們加入更多的精神內涵,這就是藝術的虛幻。我們作為美術工作者,要創作出好的影片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美術效果,不僅要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還要具有藝術創造能力,這樣才能強化電影表達的主題,并對觀者的精神世界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虛幻中有真實
《鄉愁》是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稱為“詩影片”。他的作品讓人想起了繪畫,優美的畫面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靜謐的鄉村和荒野,簡陋屋頂下陳舊而布滿青苔的墻面,空蕩蕩的旅店門窗和正中央的一張床。都是藝術家在生活中尋找到的無限的美和魅力所在。通過這些“刻意”的影響,揭示了物質與現象、有形與無形、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的交融。塔可夫斯基所展現的畫面融入觀者,指向觀者的內心世界?!多l愁》利用很多元素把真實的物象虛幻化,比如黑夜、雨、霧等模糊了影像、模糊了空間和形的邊緣,使影像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弱化真實的效果,強調平面感,成為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空間塑形的參與者。塔可夫斯基的影像在弱化真實空間深度的同時,擴展了心理空間的深度。
《長發公主》中,小公主日復一日地被養母關在古塔里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憧憬外面精彩的世界,對未知的遠方充滿好奇。養母不在家時,她把家布置得色彩斑斕,是她想象中外面的世界的樣子,而當養母一回來時,一切都不同了,變得黑暗陰森。小公主告訴養母她想走出古塔,看看外面的世界。她點起了蠟燭,象征著對外面生活的渴望,而養母緊接著吹滅了蠟燭,表現了養母對她的管制,一根根蠟燭被小公主點燃,卻又被養母無情地一根根吹滅,表現出小公主執著勇敢、不屈不撓,而養母自私、險惡。小公主翻山越嶺,最終夢想成真,親眼看到國民為她齊放天燈,天燈漫天,發出暖色的光,把整個場景染成紅色,象征溫暖、幸福。而當兩個想要破壞她幸福的壞蛋來抓小公主,他們手提冷綠色的燈籠,充滿了邪惡感,這時暖色和冷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黑客帝國》的故事是符合邏輯的,并非只滿足視覺沖擊力而缺乏現實根據。這里的現實并不是我們生存的現實,而是《黑客帝國》系列構建的現實。在那個現實中,在地球資源已經嚴重損耗并被阻斷的前提下,機器或人類任何一方的全面控制都是不可能的,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妥協,并嘗試逐漸改變相互的看法。雖然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科幻片,其中有無數震撼眼球的場面和創造力,但其具備現實根基,它不僅沖擊著觀眾的視覺,更多的是說服我們的思維,給我們的思維開辟了一個無窮的想象空間,使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感受展開聯想。不管是運用一些夸張的手法、形象的變化還是色彩的暗喻,都幫助影片表達了深刻的含義,并深深地感染了觀眾。一些電影只重視電影美術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內涵,只是一味地追求視覺沖擊力,卻缺乏電影美術的逼真性要求,使電影本身變得浮華空洞。
三、結語
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電影美術對于整個電影的重要性。周登富老師說:“一個導演導出來的影片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美術效果來襯托,這部影片也是只有靈魂而沒有表現靈魂的肉體?!蔽覀円龀龊玫拿佬g效果使得影片活力充沛,因為美術呈現出的視覺感受直接影響著影片的藝術水準。所以,作為美術工作者,我們要提高審美水平,創作出具有美學價值的作品。如今,一些電影美術形式更重視物體表現出的內涵,從“形”上升到“情”的高層次的表現上。在繼承傳統電影美學觀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物體對深層世界的表現潛能,使它能更好地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推動劇情的發展并傳達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相比之下,美國精神在好萊塢大片中則一次又一次地展現出來,無論是在《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中,這些平民對真理的渴望、內心執著的美國精神;還是《巴頓將軍》《拯救大兵瑞恩》等無數美國英雄形象所展現的人性、自由、正義、平等、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精神。我國的電影也同樣需要深入挖掘劇本中的民族文化內核,并與美學的藝術魅力相交融,才能創作出真正好的中國電影,既要符合中國文化特色,又不使電影本身形成“假大空”的局面。
(作者簡介:李佳韋,女,本科,北京電影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電影美術設計)(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