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
【摘? ?要】?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思維部分,要求學生能夠把特定歷史事件融入到特定的時間段和空間范圍中進行學習。針對目前絕大多數同學仍然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的情況,我們采用對比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使學生將學科核心素養充分應用到學習中。
【關鍵詞】?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對比教學
時空觀念作為歷史學科基本的核心素養,它的培養也就更受關注。我們所采用的對比教學培養方法大致分為三類:橫向對比、縱向對比、類似對比,應用三類對比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以及自主學習的時空思維能力,本文對三類方法逐次進行闡述。
一、橫向對比,梳理因果聯系
橫向對比即對一個歷史階段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它們之間往往有許多聯系,通常是世界性的。因此,我們借助歷史地圖來強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對不同事件的發生地點和因果關系進行深入了解,加深空間觀念。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一戰之后在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會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了暫時的和平,但是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消除,列強對霸權的爭奪也沒有停止。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迅速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為了擺脫危機,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外侵略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亞非地區人民雖然奮起反抗,但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使得法西斯勢力愈發猖獗。1939年3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1942年元旦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1942年至1943年各主要戰場的轉折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發起反攻取得勝利提供了條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一段時間內,歐洲、亞洲、非洲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歷史事件都相互有因果聯系,通過這一階段的橫向對比,可以讓學生梳理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并且認識到世界歷史地圖的重要性,有利于空間觀念形成。
二、縱向對比,把握階段特征
縱向對比是將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事件進行對比,往往有明顯的時間順序。我們通常對一個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進行縱向對比,以達到培養學生時序觀念和把握不同階段的歷史特征的目的。以“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為例,我們按照教材的內容對1840年到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進行縱向對比。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其背景是清朝閉關鎖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和英國資本主義擴張、不斷掠奪以及清政府的妥協,最終簽訂了《南京條約》;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反封建的斗爭,但它發生在新舊交替的時期,決定了它的局限性,起義者雖然認識到了要推翻清朝,卻沒有徹底地反帝反封建;1894年~1901年,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的負擔更重,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并簽訂《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革命黨人對民主共和的追求,和中國人民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人民生活更加艱難的失望、不滿共同的結果,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導致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仍然沒能完成。
在縱向對比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歷史特征都不同,同時發生的先后順序也是與其歷史階段的背景環境相適應的,先是朝廷腐敗,后是外來侵略,內憂外患同時存在,人民受到壓迫才會奮起反抗,理清特征之后的事件時序就非常明顯了。
三、類似對比,得出時代命題
類似對比是把歷史上有明顯相同點的事件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進而分析它們所處時代的特點。例如,不同時期的改革、不同國家的法律產生、戰爭的爆發等,這些歷史事件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各自的特征,我們跨越時空將其進行對比,得出時代命題。以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商鞅變法、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為例, 三次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鞏固統治,但它們有各自的時代背景與特殊性。商鞅變法發生在公元前356年的秦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改革變法的舉措。秦國地處西部相對落后,商鞅的主張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繁榮,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北魏統一北方主要憑借武力,各項制度都不完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改革迫在眉睫,公元471~490年,孝文帝與馮太后共同主持改革,主要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三長制、新的租調制,以鞏固統治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改革后期即490~499年,因都城為平城,地理位置對于發展有很大的限制性,孝文帝遷都洛陽,移風易俗,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融合;王安石變法是11世紀北宋社會矛盾尖銳、積貧積弱的結果,而北宋版圖主要位于東部,地理條件優越,王安石等人主要在富國、強兵、取士方面進行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積貧積弱局面,挽救北宋統治危機。
三次改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舊勢力的反對,但改革家們提出的切實有效的政策都可實行,通過這三次改革的對比,我們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對于歷史事件的發生有著重大的影響與決定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在對比時充分運用時空觀念,理解時代意義。
橫向對比主要利用歷史地圖,側重空間觀念的培養,縱向對比主要培養了歷史時序意識,而類似對比則要求學生把時空觀念運用到分析歷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能力。在教學中運用這三種對比教學法,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學歷史的不良學習習慣,從不同的側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收到了很大成效。
【參考文獻】
[1]周云華,黃飛.例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8):66-70.
[3]拉巴旺堆.對比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