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超
[摘要] 目的 探討和絡活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在該院住院及門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各40例。兩組患者均在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及降糖、降壓、降血脂等藥物治療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和絡活血方加減口服,對照組加用甲鈷胺0.5 mg口服,3次/d,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治療組在臨床療效及癥狀改善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和絡活血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和絡活血;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0(b)-0176-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或)體征。常見癥狀為肢體麻木、疼痛、灼熱或其他異常感覺。DPN約占所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75%。目前病因不明,與多種因素相關。DPN在糖尿病中普遍存在,10%~15%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現DPN,10年以上病程的可達50%,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療的藥物來逆轉已經發生的DPN[1]。
DPN屬于祖國醫學“麻木”“血痹”“痛證”“痿證”等范疇。病位主要在肢體絡脈,治療一般是在辨證施治前提下,配合化瘀通絡之品。由于脈絡郁滯貫穿于DPN始終,和絡活血法對于DPN的治療具有普遍意義。從治絡入手應用和絡活血方加減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住院及門診患者80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兩組年齡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DPN的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消渴痹癥診斷標準;③年齡30~70歲;④糖尿病病程5~15年。
1.3? 排除標準
①伴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損害;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③發生外周動脈嚴重狹窄、閉塞,足部皮膚破潰;④血糖波動大,不能達到控制標準者。
1.4? 診斷標準
1.4.1 西醫診斷? 參照2013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與治療共識[2]。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和(或)電生理的證據。排除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原因。
1.4.2 中醫診斷? 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3]。癥狀表現為肢體麻木、攣急疼痛、肌肉無力和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基礎上,給予降糖、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治療,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兩組的療程均為1個月。
1.5.1 治療組? 在內科常規治療基礎上以和絡活血方辨證加減,和絡活血方組成:桂枝10 g、白芍30 g、甘草10 g、當歸15 g、桃仁15 g、雞血藤30 g、姜黃12 g、元胡15g。氣虛明顯者加生黃芪30 g、太子參15 g;陰虛明顯者加沙參15 g、麥冬15 g、石斛15 g、玉竹15 g;血虛明顯者加熟地30 g、阿膠15 g;陽虛明顯者加細辛3 g、干姜10 g、通草12 g、制附子8 g;痰濁明顯者加茯苓20 g、姜半夏12 g、蒼術12 g;肝腎虧虛者加龜板20 g、熟地20 g、懷牛膝15 g、菟絲子15 g、枸杞子15 g;濕熱明顯者加黃柏12 g、蒼術12 g、薏苡仁30 g、懷牛膝15 g。水煎服,分早、晚2次溫服,1劑/d。
1.5.2 對照組? 在內科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甲鈷胺0.5 mg口服,3次/d。
1.6? 觀察指標
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的癥狀分級量化表,通過觀察四肢疼痛、四肢發涼、肢軟無力、感覺減退、肢體麻木等表現,按照癥狀的輕、中、重分別記分2分、4分、6分。
1.7? 療效判定
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證候判定標準,臨床痊愈:肢體麻、涼、痛、痿的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肢體麻、涼、痛、痿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肢體麻、涼、痛、痿的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肢體麻、涼、痛、痿的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00%。
1.8?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較對照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臨床癥狀的比較
在治療后治療組在肢體疼痛、四肢發涼、手足麻木、感覺減弱、肢軟無力等中醫臨床癥狀積分均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于糖尿病所致的神經病變,發病率高并且危害嚴重,病情進展可形成神經型或混合型糖尿病足,后者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西醫治療方法為積極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保持血糖穩定,在此基礎上應用抗氧化應激作用的α-硫辛酸,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改善微循環的前列腺素E2,神經營養修復藥物甲鈷胺、維生素B1等。其他對癥治療止痛藥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噴丁、度洛西汀等。但經常效果并不理想。
中醫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認識,認為發病病位在脈絡,內及肝脾腎等臟腑。疾病本質屬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逐漸發展至陰陽兩虛,標實責之瘀血、痰濁等,總以絡脈不通為主。針對絡病的治療,葉天士認為“絡中氣血,寒熱虛實,稍有留邪,皆能至痛”[4]。提出“絡以通為用”“絡以辛為泄”的治療原則。注重氣機通達,升降轉承,善用辛潤、辛香通絡等法。張景岳也指出“表里之氣由絡以通,故以通營衛”[5]。和絡活血方以桂枝辛溫走散、疏經活絡,白芍滋陰理血,二者合用共達調和營衛的功效。甘草與白芍相伍,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止痛。當歸、雞血藤養血活血,桃仁、姜黃活血祛瘀,元胡辛溫理氣活血止痛。全方合用辛潤通絡,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在此基礎上,根據邪正形勢加減用藥,在癥狀改善方面收到明顯療效。
綜上所述,以和絡活血為主辨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于改善臨床癥狀效果顯著,而且藥性平穩,無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許樟榮.2017美國糖尿病學會有關《糖尿病神經病變立場聲明》的解讀[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7,9(3):206-208.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電圖與臨床神經電生理學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1):787-789.
[3]? 龐國明,閆鏞,朱璞,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2):260-264.
[4]?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5]? 明·張介賓.類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