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與感受能力一直是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重點,旨在幫助小學生塑造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將音樂作為情感傳遞的載體,通過鑒賞音樂曲目,感受音樂的魅力,以達到與創作者情感方面的共鳴。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欣賞以及感受能力,教師教學期間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拓展音樂知識教學范圍,以音樂的節奏感,全方位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與感受能力,使得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課堂;欣賞能力;感受能力
廣義上的“音樂教育”,是指運用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實現以人為對象的音樂藝術情操培養。《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感受與鑒賞”是音樂課程教學要點。借助于音樂欣賞以及感受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可幫助教師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實施平臺,幫助小學生實現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對于執行素質教育工作具有突出貢獻。因此,高效化開展小學生音樂感受以及欣賞能力的培養,對于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
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比較,人們接受音樂主要依賴于聽覺感官,因此,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階段,應當著重對小學生的傾聽習慣培養。通常情況下,教師為保障音樂教學效果,需要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為提高課堂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音樂,向學生們提出相應的問題。利用此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主動思考,讓學生傾聽音樂的同時展開聯想與想象,幫助學生對音樂曲目實現深層次的鑒賞以及感受。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人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的《大海啊,故鄉》歌曲的時候,為了促使學生養成對音樂曲目鑒賞的習慣,教師可以預先向學生提出些許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欣賞歌曲。如“通過欣賞歌曲,你們知道歌曲講了什么嗎?”或者“這首歌曲向我們傳遞出了怎樣的情感?是高興還是哀愁?”或者“歌曲中所描述的大海的故鄉與我們的故鄉之間有著怎樣的區別?”等等。通過此種欣賞學習模式,有效避免了學生長期被動的音樂鑒賞狀態,能夠讓學生以主觀意識出發,真正深入《大海啊,故鄉》歌曲的鑒賞以及感受之中,并在其中逐漸發現歌曲美的元素。事實上,學生養成對音樂歌曲欣賞的習慣之后,對每一次的音樂傾聽有著十足的耐心,并不會對長期、重復播放同一首曲子而感到厭煩。當學生完整的欣賞完《大海啊,故鄉》之后,班級中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上述問題的思考以及回答,進而培養了學生對于歌曲音樂元素的敏感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大海啊,故鄉》所傳遞出的思鄉之情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學生對更多的音樂鑒賞學習產生興趣。
二、 擴展學生音樂課堂所學知識的范圍內容
事實上,小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齡較低,掌握知識內容有限的影響,個體的思維模式仍然過于片面化,無法實現系統性、全面性的展開,對于一項事物缺乏相應的鑒別能力。因此,針對于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為了幫助小學生對音樂歌曲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師應當對歌曲曲目進行適當的講解。當然,教師也要注意講解的形式以及內容,不能沿用傳統灌輸式的方式,而是要結合班級教學的實際情況,認真思考,最終制定合理化的講解模式以及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解的內容不宜過多,并且要以精華為主。教師對于音樂曲目的講解,既可以設置在欣賞曲目之前,也可以放置在欣賞之后。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地提示或者引導,讓學生就自身鑒賞的音樂曲目進行思考,并與同學之間展開討論,讓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借鑒、欣賞方法,共同分享音樂感受。
例如,教師教授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保衛黃河》時,為了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對歌曲欣賞以及感受,教師可以預先對《保衛黃河》的相關創作資料準備。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介紹《保衛黃河》的創作背景:冼星海在回到國內之后,對于中華民族的危亡深感迫切,通過譜寫歌曲以表達他為民族解放發聲。1939年,冼星海探望青年詩人光未然,光未然在身體健康狀況不良的情況下,為其朗誦了一首《黃河吟》,為冼星海創作歌曲提供了靈感,達到了情感的共鳴。最后譜寫了振奮人心的《黃河大合唱》,而《保衛黃河》便是其中第七樂章。教師以歷史為基點,引導學生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同時,感受到《保衛黃河》傳遞的民族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對《保衛黃河》系統性的欣賞,增加學生對歌曲的感受程度。
三、 基于音樂的節奏感提升鑒賞能力
由于小學生對于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對音樂曲目時刻保持著注意力。對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運用音樂曲目的節奏美感輔助教學,讓學生加強對音樂的欣賞。單就對“美”而言,其存在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要認真分析音樂課堂美的表現特點,幫助學生更全面的發現美、欣賞美、把握美。而讓學生發展音樂的節奏美是比較簡單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播放音樂曲目的同時,帶領學生根據音樂的播放,拍拍手,跺跺腳,利用一些簡易化的肢體動作,避免僅僅借助于聽覺感官或者教師的講述而出現教學過于單板的現象。教師開展節奏化的教學時,應時結合不同類型的音樂曲目,采取與之相對應的節奏教學,讓學生掌握不同的節奏欣賞模式,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完成音樂歌曲的欣賞以及感受。
例如,教師教授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民族的節日》單元時,教師為了改變過去呆板的教學形式,可以通過欣賞《快樂的潑水節》《塔吉克的節日》《火把節之夜》《那達慕之歌》等歌曲,讓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民族所喜愛的音樂節奏。或歡快,或輕松。隨后教師則引導學生逐漸分析節奏的美感,有助于教師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以及感受,將音樂的節奏以肢體行為的方式表達出來。即教師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幾段節奏優美且具有特點的片段,讓學生從中選擇比較喜愛的音樂,并在音樂的伴奏下對運用肢體行為表現自身情感,有效避免因舞蹈形式單一而抑制學生創作情感的問題。學生通過感受音樂的節奏之美,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出自身的音樂感受,使得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顯著提升。
四、 以全方位不同樣式鑒賞音樂美感
音樂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應確定每一節課堂的音樂主體。利用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播放音樂主體的形式,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跟隨者教師的腳步,使得學生無形中對音樂欣賞、記憶。隨后,教師則可鼓勵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將自身對音樂的情緒感受展現出來。例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向學生展現;或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所思所想,運用文字表達的形式展現出來。教師不能將學生表現形式固定化,應當對每一種形式都做出一定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我表達的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欣賞以及感受能力,應當著重培養小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日常音樂鑒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鑒賞習慣。同時,教師應積極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音樂、感受音樂,最終實現小學音樂課程的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繆曉燕.民樂在幼兒音樂課堂的巧妙滲透[J].名師在線,2018(7):48-49.
[2]郭文龍.欣賞教學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20):180.
[3]陳海瀅,于曉晶.論音樂課堂中對話式教學的構建路徑[J].戲劇之家,2017(4):200-201.
作者簡介:
石媛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