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珍 張雨倩



摘 要: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基本支柱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其均衡協調發展是促進各?。▍^市)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浙江省整體經濟發展強勁的勢頭下,縣域經濟之間差異不斷擴大,這將導致浙江省整體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只有多管齊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教育和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以及相關制度政策優化創新,才能為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提供制度支撐,從而促使浙江省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浙江省;縣域經濟;均衡發展;政策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8-38-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8.006
1 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存在著顯著的東西和南北區域上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且存在著全國各?。▍^市)及其縣域經濟分化發展的現象。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我國經濟轉型的空間核心。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正處于加速分化的時期,對于經濟發展迅速的浙江省來講,縣域經濟分化發展問題愈加凸顯。2017年浙江省縣域生產總值達到了22 354.57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3.2%,比1978年增長了226倍。2018年全國百強縣中浙江省有22個縣市入圍,占52個縣市總數的42.31%,說明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成績顯赫。但查看入圍全國百強的22個縣市所處地理可知,有13個位于浙東北,9個位于浙西南。這表明浙江省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縣域經濟發展呈現西南—東北帶狀發展的格局。從2017年浙江省52個縣市的生產總值排名來看,排名靠前的縣市多位于浙東北地區,如慈溪市(1 532.57億元)、諸暨市(1 165.38億元)、余姚市(1 007.86億元)和位于東南沿海的溫嶺市(990.36億元)、浙中地區的義烏市(1 158.18億元),而排名最后五位的縣市全都分布于浙西南地區。這表明經濟發達縣市主要集中在浙江東北地區和溫臺沿海一帶,欠發達縣市主要聚集在浙西南地區。浙江省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從浙西南到浙東北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即浙東北縣域經濟發展整體優于浙西南,這表明浙江縣域經濟分化發展態勢明顯,長遠來看,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不利于整個浙江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鑒于此,本文在對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程度衡量分析的基礎上,探析縣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并提出促進縣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政策優化建議。
2 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程度衡量
衡量地區經濟差異的指標很多,這里用人均GDP衡量浙江省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通過計算各縣市人均GDP的極差和標準差衡量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絕對程度,計算泰爾指數的變動率來衡量各縣市經濟發展的相對差異。
2.1 各縣市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
區域經濟絕對差異是各區域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絕對量的非均等化現象,反映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等級水平差異。這里將采用極差和標準差兩個指標來衡量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絕對差異。極值是指某一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反映該指標變動的最大幅度,極值越大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的絕對差異越大,可以用計算公式[R=Xmax-Xmin]來表示。式中,R是極值,Xmax是浙江省各個縣市中人均GDP 最大值,Xmin是最小值。標準差可表示研究對象在研究范圍內的離散程度,反映樣本遠離總體平均值的程度,標準差越大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的絕對差異越大,其計算公式為[SDti=1nXit-Xt2n]。式中,SDt是標準差,Xit是第t年第i個區域的人均GDP,[Xt]是第t年各區域人均GDP的均值,n是浙江省縣域總數。計算2008—2017年浙江省52個縣市的人均GDP的極值和標準差并繪制成曲線圖(如圖1),可以看出,2008—2015年期間浙江省52個縣市的人均GDP的極差和標準差都呈不斷增長的趨勢,2015年的極差和標準差是2008年的2倍,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的絕對差異呈不斷變大趨勢。但2016年極差和標準差比2015年分別減少了14.7%和30%,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的絕對差異近年來首次有所減小。究其原因,發現其與同期人均GDP排名倒數的文成縣和泰順縣在2016年的快速發展有關。2016年文成縣和泰順縣的人均GDP環比增速分別達到82.87%和67.61%,實現了超快速增長,而同期經濟發達縣市的人均GDP增長相對較為緩慢,該變化說明浙江省近年來實施的促進縣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政策措施有了一定的成效;但2017年極差和標準差又有所增加,雖然數值仍低于2015年,但近十余年來浙江省縣域經濟總體上呈現差異化發展趨勢,這表明浙江省縣域經濟整體處于非均衡發展狀態。
2.2 各縣市經濟發展的相對差異
絕對差異能夠直觀地描述地區經濟的差異程度,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卻受到地區經濟發展基數大小的影響,而相對差異消除了總量大小的影響,反映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速度差異,使不同的時間點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使用泰爾指數(Theil index)的變動率來衡量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相對差異。泰爾指數是泰爾提出的可按加法原理進行分解的不平等指數,反映相對差異的大小,T值越大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經濟差異越大。其計算公式為[T=i=1Nyjlogyipi]。式中,T是泰爾指數,yi是i縣域GDP占浙江全省的份額,pi是i縣域的人口數占浙江全省的比重,N是浙江省縣市總數,計算2011—2017年浙江省52個縣市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并繪制成曲線圖(見圖2)。2011—2016年浙江省52個縣市的人均GDP的泰爾指數呈上升趨勢,同期浙江省各縣市之間的相對差異不斷變大,但2017年泰爾指數有所降低,相對差異減小。究其原因,與近年來實施的促進浙江省縣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政策措施有關,科學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浙江省欠發達縣域的經濟發展,如區域差異化發展戰略、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的實施,使得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得到一定的增強。
4.2 大力推動教育科技創新發展
浙江省政府應盡量避免財政投入不均衡,在綜合評估各縣市財政收入水平、支出水平、人口數、土地面積等因素的基礎上,對財政困難縣市給予重點傾斜,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財政促進欠發達縣域教育資源優化、科學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要加大對欠發達縣域科技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進一步發揮該地區科技教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教育方面,貫徹落實財政配比支持辦法,對欠發達縣域科教事業的配比資金進行傾斜,足額安排該區域內中小學公用經費,建立優質高等教育省內對口幫扶機制,切實加大財政對欠發達縣域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另外,積極鼓勵周邊教育資源豐富的縣市橫向支援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欠發達縣域,實施教育捐贈獎勵政策,對提供援助的發達縣域給予財政上的獎勵,以此來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和均衡,加快為欠發達縣域培養充足的人才。在科技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財政對于科技創新的激勵作用,加大對欠發達縣域產業集聚區和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財政投入;對欠發達縣域高新技術企業施行財政補貼和貼息政策。
4.3 優化各項財稅制度政策改革
財稅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引導作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方向,因而促進浙江省縣域經濟均衡發展需要一系列財稅配套政策的實施。
首先,根據現行財政體制“擴權強縣”改革和“省管縣”行政體制改革,強調兩種體制的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動,實現二者和諧推進。如杭州市下轄的淳安、建德等縣市,經濟相對落后,難以完全依靠省級政府的財政支持而實現自身經濟的協調發展,而杭州市級政府有能力和財力來支持其下轄縣市的發展,因此可以參考杭州市上一輪行政體制的調整,將其下轄縣市改為區,但在財政上仍保留省管縣的財政政策,以此來促進欠發達縣域發展。此外,實現縣級政府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是解決縣域財政分化發展的起點,要合理劃分縣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建議根據受益范圍、縣級政府的實際財力、公共產品的性質等劃分事權。屬于省、市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嫁給縣級政府尤其是欠發達縣級政府;對于省、市政府和欠發達縣市政府共同承擔的事務,要盡可能降低財政困難縣的財政負擔比例。
其次,浙江省政府應加大對欠發達縣域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并對其轉移支付的結構和形式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和完善,以緩解縣級財政的壓力。譬如針對浙江省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過低的問題,實施差異化轉移支付政策,可以根據欠發達縣域的具體情況適當擴大對其一般轉移支付的比例??紤]建立專項性一般轉移支付制度,不斷規范分散在省、市政府各部門的專項資金,并將其完善到一般轉移支付中,按一般性轉移支付性質下到縣級政府,使得專項撥款更加科學、公正、有效益?;蛘咛剿骷钚偷霓D移支付制度的實施,將部分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與欠發達縣市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掛鉤,以此鼓勵欠發達縣市進一步推行財稅改革,重視培植財源、增收節支。同時,考慮建立發達縣域支援欠發達縣域的橫向資金轉移機制;完善鼓勵發達縣市參與橫向轉移支付的激勵機制,將區域間橫向轉移支付的規模、績效評估結果納入考核體系和地區發展評價體系中,進而提高發達縣市幫扶欠發達縣市的積極性;均衡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可以通過直接橫向轉移資金的方法,還可以通過經濟合作的方式加強地區間的橫向往來,給予欠發達縣域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幫扶,變“輸血”為“造血”,著眼于提高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如在欠發達縣域投資興辦高質量學?;騽撧k高新技術企業等。
此外,“營改增”后,地方固定財政稅收收入驟降,長期來看,欠發達縣域政府財政壓力和風險增加。建議盡快建立健全地方稅收體系,科學確立地方主體稅種。結合浙江省52個縣域經濟發展排名,整體上看可以考慮建立以改革后的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或者消費稅等稅種作為地方主體稅種。同時,允許省級政府結合不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有權利調整地方稅的稅目和稅率,并允許其制定實施細則。
參考文獻:
[1] 曹前滿.極化效應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進路、瓶頸與出路[J].經濟與管理,2016 (5):46-53.
[2] 蔣天穎,華明浩,張一青.縣域經濟差異總體特征與空間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為實證[J].經濟地理,2014(1):35-41.
[3] 陳翊,馮云廷,俞楊安.浙江省縣域經濟格局的空間演化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3):16-20.
[4] 高菠陽,王萌,任建宇.財政轉移支付的空間格局及其對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效應[J].經濟地理,2018(11):30-38.
[5] 賈敏,雷顯兵,趙衛權,等.貴州省縣域經濟增長差異分析[J].科技創新,2017(6):28-30.
[6] 張國興.制度創新視角下縣域財政協調發展研究[J].中州學刊,2012(7):49-52.
[7] 沈玉平,王攀學,丁潔.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研究:基于浙江縣域經濟視角[J].財經論叢,2014 (2):22-29.
[8] 靳媚,蔡延澤.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的作用研究[J].科技創新,2018(3):9-12.
[9]胡月秀.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開發研究, 2014(2):20-23.
[10] 王曙光,李金耀,章力丹.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財稅規制的主體與路徑[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5-94.
[11] 周腰華,王振華,張廣勝.基于八大經濟區視角的中國縣域經濟增長差異與趨同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7(2):55-60.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Policy of County Economy in Zhejiang
Li Xiaozhen, Zhang Yuqian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ounty economy is the basic pillar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link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cities or autonomous regions).Under the overall strong momentu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unty economy are expanding, which will lead to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be lagged. Only a multi-pronged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ptimizing and innovating related systems and policies, can provid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realiz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so as to realize its sustaine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Zhejiang; county economy; balanced development; policy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