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傳是在過去的社會發展水平下產生的一種文化傳播手段,現下的人們的文化素養已經相應地有了一些提高,宣傳標語也要進行一些改進。具體可以從宣傳文本這個方面進行嘗試:宣傳文本上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要求性的話語,要轉換寫作的視角,將精英的視角改成平民的視角,將主流的視角改成邊緣的視角,將歷史的視角改成未來的視角,將自我的視角改成非我的視角,這樣才能寫出充滿人文換壞、貼近人心的文本。
【關鍵詞】宣傳標語;新視角;人文關懷
宣傳是在過去的社會發展水平下產生的一種文化傳播手段,鑒于現下的人們的文化素養還沒有達到很高的程度,宣傳這種傳播方式還有存在的必要,但宣傳的手段和方式卻要發生相應的改變。現在人們的個性和自主性已經得到很大提高,生硬的宣傳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宣傳不能再是生硬的教導性的話,如果還要這樣宣傳的話,也許非但不能產生效果,還會產生相應的逆反效果,所以我們的宣傳文本和宣傳媒介都要發生相應的改變。我們的宣傳文本上,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要求性的話語,而要轉變成尊重平等的關懷性的話語。
要求性的話語往往是從優越者的角度出發,而對平民提出的一種居高臨下的要求,而尊重平等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話語是站在平等的視角,對深情理解的人說的溫暖人情的話語?,F下人們大眾的認知水平已經發生了改變,她們不再是文化知識水平低下的蒙昧大眾了。這從李健的走紅,我們就能看出來,中產階級已經在崛起,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也已經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要宣傳標語也要貼近他們的文化水準已經提高的這個實際。貼近生活就是要真正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你只有坐在他們的炕頭,他們才能跟你聊聊他們真正的家常。而你只有知道了他們真正的家常是什么,你才能寫出貼近他們生活的文字,而不再是無關痛癢會使人產生疏離感的文字。貼近群眾,就是用群眾的眼睛去看待事物。如果你不貼近群眾,你也許不會覺得這是所有人的常態。因為你自己本身會過得很滋潤,你一旦用群眾的視角去看待,你就能理解他們為什么幸福指數不高,而怎么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就成為你最關心的問題,你寫的文字也就最能打動群眾。我認真分析發現,只要改轉換視角,就能實現從居高臨下的要求性的話語到尊重平等的關懷性的話語的轉換。需要轉換的視角就是將精英的視角改成平民的視角,將主流的視角改成邊緣的視角,將歷史的視角改成未來的視角,將自我的視角改成非我的視角。
一、將精英的視角改成平民的視角
精英的視角是居高臨下的視角,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視角。一旦改成平民的視角就變成了理解人們生活,關切人們疾苦的視角。同樣的 “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若變成平民視角就是“你正在變得越來越文明,我真為你高興?!鼻懊娴哪蔷涫浅鲇诰⒁暯菍懴碌?,他總覺得你不夠文明,所以對你提出要求,讓你更文明。但平民視角看待的話,就會發現,這些普通人已經比以前更加文明了,已經非常努力,非常不錯了,就不會再苛刻地提出要求,而是對他們的努力做出肯定。因為轉換了視角,大家都是平民了,都是普通人了,就自然理解了普通人的不容易,這就是視角轉換的效果。
二、將主流的視角改成邊緣的視角
主流視角是以大多數的眼光看待一個事物,而邊緣視角是以那些特殊的沒有滿足大多數人期許的邊緣人的視角來看待事物?!白鑫拿魅耍形拿髀?!”這樣的字樣就是以主流視角看待這個事物,以邊緣的視角看待這個事物就會看到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那寫出來的文字就成了“我們的宣傳來晚了一點,請您按照規定行駛?!被颉澳敲醇蹦敲葱量嗟哪愕陌踩液荜P心!”這樣的話,讀來的感覺就大不一樣了,能讓人從內心認可,從而做出一個行動的改變,而不是排斥和置若罔聞了。
三、從歷史視角變成未來視角
歷史視角是我們知道這個事情為什么發生,了解其中的歷史根由。未來視角是我們能預料未來的發展走向,看到希望。從歷史視角轉換到未來視角就是要從了解歷史緣由轉換到充滿前瞻性的預料。比如“注重家風,注重家教。”這句話就是歷史視角下寫的,因為我們歷史的原因沒有好的家風,家教,所以我們要注重。但如果換成未來的視角,就變成“因為有你們,我們的家風、家教肯定會更好!”這不是故意抬舉,而是真的看到了人們的努力。因為確確實實我們的文化斷層很厲害,沒有傳承到好的文化的人們正在非常努力地把好一些的文化傳承下去,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因為有這么一代人,我們的家風、家教未來一定會更好。
四、由自我視角到非我視角
自我視角就是以自我的是非觀念,價值標準來判斷外物。這里的自我并不單指這個個體的小我,而是分為四個層面:個體自我、團體自我、民族自我和人類自我,這四個自我都是屬于自我視角內涵。我們從自我視角轉換到非我視角,就能理解其他人,其他團體,其他民族和其他的非人類物種。比如說“創建溫馨社區,服務千家萬戶!”就會變成“創建溫馨社區,讓所有的物種因為有我們人而生活得更好!”這樣的話就不再是狹隘的自我視角說的話,而變成了一種有博愛、大愛精神的話語,使人類產生自豪感和使命感,受到感召觸動,從而引發行動。
參考文獻:
[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6-1.
[2]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1.
[3]王長瀟.電視影像傳播概論[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9-1.
[4]潘源.影視藝術傳播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7-1.
作者簡介:
王菲,女,碩士,教師,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