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余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進,當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應用。初中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若能將二者進行結合,必然能夠在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本文從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出物理教學內容;巧借生活化案例,降低物理學習難度; 布置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三方面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眾所周知,物理是一門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對于學生更正確、完整的認知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于剛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來講,物理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且趣味性不足,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實際上,物理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所以教師決不能忽視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而是應該盡可能地發揮出其優勢,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 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出物理教學內容
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梁,也就是將學生的關注點從較為熟悉的生活轉向物理知識中,這對于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生活化情境與知識內容的貼合性越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納性也會越高。所以,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物理教學內容為依據進行創設,以確保能夠利用生活化情境順利引出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的過程中,為了順利引出物理教學內容,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決定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因此,上課后,我首先讓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大聲朗讀本課課題“聲音的特性”,之后又選取了不同的男女組合來進行展示,從而將學生帶入到了這一生活化情境之中。在這一情境之中,我要求大家說出他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在學生指出大小、粗細不同時,我順利引出了該課的兩個重要內容,也就是響度和音調,并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學內容中,進而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 巧借生活化案例,降低物理學習難度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案例的應用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顯然,受到物理學科枯燥乏味這一獨特性質的影響,要想使物理課堂變得有趣而簡單,就不得不從生活方面入手。生活案例的多樣性為不同的物理學習內容提供了充分的選擇余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地應用生活案例為課堂增加色彩,并在比較與融合中降低物理學習難度,使學生更為快速地理解一些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這對于初中生物理綜合能力的提高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浮力”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我要求學生想一想煮餃子的時候餃子在不斷升溫和沸騰的水中的位置變化、密度和外形的變化特點,并由此引申出了浮力的知識原理。在這一基礎上,我告訴大家:“浮力是一種我們常見的力的作用,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浮力的現象?”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們自主將浮力與生活進行了聯系,并指出了“河里的木頭”“游泳圈”等多種現實例子,并對浮力有了更為直觀性的認識,這對于降低物理學習難度,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之后,我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浮力的概念進行了總結,并對其實質和來源進行了界定,從而使學生逐漸掌握了該課重點知識。
三 布置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很多時候,教師所布置的物理作業都過于形式化,這直接導致學生為了練習而練習,為了作業而作業,從而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作業,或者將物理作業生活化,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繼而實現對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生活化作業還能夠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有效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的理解與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通常都會在學生掌握某一知識后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例如:在學完有關于電學的知識后,我要求學生回家后利用特定的材料嘗試制作一個簡單的照明燈,并且可以進行簡單的亮度調節。除此之外,在學完透鏡方面的知識后,我要求學生去制作一個簡單的“投影儀”或者“顯微鏡”,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顯然,這些課后作業不僅能夠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物理知識,還能夠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滿足感,這對于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提高和物理基礎的奠定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初中物理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和深奧,所以教師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初中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引入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物理知識,并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成才.以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22).
[2]蘇偉鋒.關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