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作為信息記錄的重要載體和社會記憶的重要形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加強對檔案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檔案保護工作已經完成了從以紙質材料為核心的傳統檔案向數字檔案的轉變,保護手段也由偏重技術轉向技術與管理并重,檔案保護工作成效顯著。隨著檔案研究理論的不斷發展,檔案管理將逐漸從靜態管理向動態保護轉變,檔案保護的功能也將由個體記憶向社會記憶發展。
關鍵詞:檔案;保護;研究與思考
檔案作為被記錄對象信息的重要憑證,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辨別被記錄者身份、信息演變、功能屬性等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檔案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檔案的共享性和國際性要求檔案管理人員更加重視檔案保護工作,減少檔案材料的損害程度,強化檔案信息的安全性與共享性建設,實現檔案管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
1 檔案及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檔案保護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檔案歷久歲月洗禮,向我們呈現了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是還原和研究以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的重要渠道。如徽州文書檔案,內容包括合同文書、繼承文書、交易憑證、禮簿、賬簿、鄉俗民約、人情來往、訴訟文案等方方面面的材料,不僅容豐富,時間跨度長,記錄信息全面而且檔案品相好,是研究當時社會百態的重要歷史資料。
其次檔案保護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檔案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隨著人們對檔案工作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增加和對歷史記憶工作的重視。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檔案保護工作,很多失落或破損檔案得以有效保護。這些檔案向人們展現了過去的歷史歲月,如民間發現的革命歲月中紅軍向百姓留下的各種借條;紅軍的各種工作以及思想記錄等;還有在城市建設中發現的各種歷史文物古跡等。當地政府將這些檔案重新進行收集、分類、整理,以文物展品的形式向社會開放,不僅讓人民了解了歷史,傳承了優良作風,而且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價值。
第三,檔案保護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傳播形式有多種,而檔案作為可觀、可感的真實性歷史呈現向人們傳遞著泱泱中華的偉大歷史與良好傳統。通過各種檔案文字材料以及實物展出讓我們了解了崢嶸歲月中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如趙一曼的一封家書,不僅主人公自己用行動證實了中華兒女的堅貞不屈,而且用語言文字敦敦教誨后人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如各種紅色基地或博物館中展出的紅軍歷史的史料、資料無不激勵著后來人為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奮斗。
2 檔案保護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傳統檔案保護的重點是保護紙張和附在紙張上的信息,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檔案的出現使得檔案信息與載體能夠相互分離,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檔案保護工作的重點,即從載體與信息并重,轉為以信息為主體,因此信息保護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
2.1 以紙質材料為重點的檔案材料耐用性保護
紙質材料在檔案材料中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建國后到2000年是我國紙質檔案保護的主要時期,據統計這一時期紙質材料約占到全部檔案材料的90%以上。檔案的耐用性保護主要是對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保護,包括紙張、字跡以及各種載體,如光盤、磁帶、照片等。檔案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檔案材料會因為各種摩擦、氧化、蟲蛀以及腐蝕等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磨損,材料的耐用性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對這部分材料進行保護是當時工作的需要。
2.2 提高對電子檔案的保護力度
從2000年到現在,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檔案從根本上彌補了紙質檔案的眾多弊端,實現了載體與信息的徹底分離,從而實現了信息的快速轉移、傳播、異地共享、無限長期保存以及信息系統性、完整性保存等目的,但是電子檔案的安全性也日益成為檔案保護的重點工作。2013年國家檔案局根據工作需要出臺了《檔案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工作指南》用于指導信息檔案保護工作的長久持續開展,電子檔案的保護工作正式提上議程。期間眾多研究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電子檔案的保護工作進行了廣泛研究,包括電子檔案的重要性、加強電子檔案安全管理的各項措施,如電子檔案安全管理措施、使用共享措施、轉移保存措施、電子材料保密措施、電子檔案信息防盜措施等等,從理論上指導了電子檔案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在檔案保護方法上從偏重技術研究到技術與管理兼顧
以前的檔案保護側重于對紙質檔案技術進行攻關,如紙張的保存與修復、防蛀蟲、防腐技術的研究、檔案存儲環境的監管尤其是對溫度、濕度、防火、館藏結構設計等,這些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確實延長了檔案的使用壽命,但只是偏重技術卻忽視了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視。有些檔案館(室)管理松懈,如沒有制定嚴格的檔案管理制度,檔案保存制度、借閱制度,安全責任制度以及安全事故應急管理制度等,導致檔案在使用過程中被隨意損壞、丟失、涂抹甚至丟失、篡改檔案等事件屢有發生,對檔案的真實性造成了重大破壞。因此加強檔案管理工作已經成為提高檔案保護工作效率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學界研究者已經認識到了檔案技術研究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堅持兩手抓,將兩者統籌兼顧。目前我國的檔案管理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并逐漸趨于完善,入檔案管理體系、標準體系、檔案保護的法律法規等日趨完善并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檔案保護的發展趨勢
3.1 實現由靜態管理到動態保護的轉變
在傳統檔案保護工作當中,檔案保護的重點是對已經入庫的檔案文件進行保護或者修復,是在靜態環境中對保護對象采取的各種措施,如前所述防蟲害、防微生物入侵、溫度、濕度等進行管理,但是隨著電子檔案數量激增,電子檔案在不同的使用主體之間進行傳播、轉移、共享,因此檔案管理逐漸從傳統的靜態保護形式轉向靜態、動態相結合的保護過程。對電子檔案要從電子文件的產生、信息保存、傳播、歸檔以及銷毀等都要進行全程管理。上世紀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克斯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從文件尤其是電子文件的產生到銷毀,檔案保護不僅要對產生、存在及銷毀過程進行研究,還要關注文件自身屬性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該理論將動態的檔案保護工作從檔案本身擴展到了檔案與管理者之間,實現了研究對象的重要轉變。因此該理論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檔案保護的范疇在根本上得到了改變,這也成為檔案保護的最新研究趨勢。
3.2 加強對社會記憶的保護與發展
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事物的識記、保存、再現的認知過程,在此過程中檔案作為歷史事物的真實呈現是記憶的重要表現形式。有專家指出檔案是構建社會記憶的重要形式,不僅記錄過去,還銘記未來,通過將過去與未來相互連接實現社會歷史的傳承。上世紀九十年代聯合國開展了世界記憶工程,主要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通過這種形式來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我們于2000年開始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對通過審查認定的相關文化遺產進行搶修保護,并將其列入中國文化遺產名錄。現在中國文化遺產名錄與全域旅游相結合,通過對外展覽和有效保護實現了保護與效益的雙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
參考文獻
[1]肖希明,唐義.信息生態理論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J].圖書館建設,2014(03):16.
[2]李美娣.信息生態系統的剖析[J].情報雜志,1998(04):5.
作者簡介
紀愛芹(1981-),女,檔案管理,初級,大學,安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