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基于互聯網而存在的新媒體逐漸進入百姓的生活,使我國傳統廣播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因此,廣播電臺民生新聞欄目必須積極創新改革,盡可能滿足聽眾的需求。通過及時轉變節目模式、節目內容和節目質量,提升節目競爭力,并且盡可能地為地方發展服務,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廣播民生新聞欄目。
【關鍵詞】新媒體? ?廣播民生新聞? ?問題分析? ?創新研究
當前對于地方廣播電臺而言,民生新聞欄目已經成為行業間競爭的撒手锏,在保證受眾和市場的前提下,該欄目能為廣播電臺帶來高收視率和高廣告收入。現階段下我國民生新聞尚處于類型籠統、定位模糊的狀態,部分廣播電臺盲目跟風,不考慮實際情況紛紛推出民生新聞欄目,為該欄目的未來發展埋下諸多隱患。當前民生新聞普遍側重追求經濟效益,在題材選擇方面逐漸低級化和趣味化,使民生新聞欄目的品質大大下降。
一、新媒體下廣播民生新聞欄目存在的問題分析
1.過多家庭類瑣碎題材
新媒體環境下,廣大群眾接收新聞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給廣播電臺的收聽率帶來不小的沖擊。當前部分廣播電臺的民生新聞欄目為了增加聽眾數量,總是報道“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盡管民生新聞欄目一直在嘗試做到貼近民生,但因為對該欄目理解普遍較為片面,導致題材選擇普遍局限于生活瑣事。例如,電梯故障、寵物丟失、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都是民生新聞欄目的主要內容,并且一般該欄目的時間普遍在一小時以上,很容易導致聽眾對此產生審美疲勞。而作為記者和編導也很難保證欄目在一小時內內容的充實,所以就容易出現很多雷同的瑣碎題材,使民生新聞的價值快速下降。
2.娛樂化性質太多
新媒體環境下,娛樂性質的節目層出不窮,為了提升節目的收聽率,很多廣播電臺會對新聞的內容進行后期處理,讓聽眾產生興趣,但如果對其敘事過度包裝,則很容易趨近娛樂化。如果廣播民生新聞欄目提供給聽眾的內容是娛樂而不是信息,則不僅剝奪了民眾獲得真實信息的權利,而且還會使民眾失去分辨信息的能力。目前,部分廣播民生新聞欄目以故事敘事法的形式來傳達新聞內容,提升新聞的吸引力。雖然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過度敘事,會很容易使新聞事實被掩蓋,對聽眾了解新聞實質內容產生阻礙。
3.存在過多同質化新聞內容
由于民生新聞欄目普遍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相對于其他廣播節目,民生新聞欄目具有高回報、低投入的特點,所以各廣播電臺普遍將民生新聞欄目作為其主力節目。如此會導致民生新聞欄目數量的快速上升,從而出現內容和形式上的抄襲情況。甚至在同個地方、同個廣播電臺,一天之內會設置多個時間段的民生新聞欄目,且播報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當天重復報道的內容,這很容易讓群眾審美疲勞,嚴重浪費了珍貴的媒體資源,并很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4.節目定位與聽眾脫節嚴重
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廣播電臺的民生新聞欄目為了迎合聽眾,越來越偏離了民生欄目的初衷,節目定位與聽眾出現嚴重脫節。民生新聞欄目的設置初衷是關注民生、以人為本,其受眾是普通的人民群眾,所以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側重融入人文關懷,基本都是以平民化的視角來敘述和評判新聞事件,而并非頤指氣使的主觀臆斷。但當前部分民生新聞欄目在播報新聞時,過度追求新聞的接近性,過度報道身邊的瑣碎事件,缺少深沉的人文情懷。這種形式的民生新聞欄目盡管在短時間內能夠提升自身的收視率和經濟效益,但是無法形成較強的行業競爭力,更無法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小農經濟式的心態會使得廣播民生新聞失去其應有的價值與意義。
二、新媒體下廣播類民生新聞欄目的創新研究
1.強化聽眾的新媒體認知理念
當前諸多廣播電臺民生新聞欄目存在內容低俗、盲目滿足受眾娛樂和獵奇心理、節目層次較低、節目缺乏特色、不注重與聽眾之間的情感交流等問題,民生新聞欄目應當強化對新媒體的應用,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個性表達和觀點互動方面的優勢,從而有效提升民生新聞欄目內容的檔次與品位,使得廣大聽眾的情感表達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并有效提升區域內節目品牌的知名度。以記者深入現場進行新聞調查節目形式為例,可以由記者對聽眾進行隨機采訪,讓聽眾對著麥克風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在未來一年里,你最期待什么?”“你覺得當前我們城市建設哪些地方做得最好?哪些地方尚需改進?”通過設置此類開放話題,不僅有效擺脫了原本枯燥的播報形式,而且能夠讓受訪者主動說出自己平日里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話,使得民生節目的情感性和真實性得到顯著提升,并能夠讓收音機前的聽眾真正感受到世間百態和人世冷暖,達到情感共鳴的目的。
2.創新直播理念,加強互聯網與電臺間聯動
通過廣播新聞現場播報能夠讓聽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現場的情況,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廣播新聞的現場播報真實、及時與否能夠直接體現節目制作水平。當前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廣播民生新聞的現場播報更為即時和便捷,其能隨時讓聽眾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狀態。
但當前信息化時代下,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出現使得信息表現出碎片化和同質化,信息紛繁蕪雜,同時其中也存在諸多不實信息,甚至其中的謠言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恐慌。所以作為廣播類民生新聞欄目,必須能夠將廣播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創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廣播媒體負責新聞信息的把控,要做好新聞內容供應商和輿論引導者。
由于大部分聽眾都是在上下班期間通過收音機等設備收聽民生新聞節目,所以廣播類民生新聞欄目必須合理把握此時間段,及時為聽眾播報精簡、高質量的新聞;而新媒體則負責在微信、微博以及門戶網站等互聯網信息傳播渠道上的信息傳播,與廣播媒體形成優勢互補,強化互聯網和廣播電臺之間的聯動。
3.加深新聞的深度
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更新普遍以秒為單位進行計算,應用電腦手機等互聯網終端,可以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具有時效性強和碎片化的特點。
但由于其所傳播的信息普遍是淺層次和表面化的,缺乏深度挖掘,所以導致受眾只能在第一時間了解發生了什么,卻無法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及預防應對措施。
所以廣播民生新聞欄目要同時兼顧新聞廣度和深度,除了需要報道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外,還應當主動從宏觀角度解讀國家民生政策,并嘗試從人民群眾的角度軟化時政新聞,在此基礎上制作出人民群眾較為喜愛的廣播節目。除此之外,廣播民生新聞欄目還應當對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選題進行深入挖掘,幫助聽眾了解新聞背后的故事,以及具體的應對措施,豐富聽眾知識、拓寬聽眾視野,幫助聽眾消除可能存在的顧慮。
4.促進新舊媒體的融合創新
信息化時代下資源合作已經成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創新的主要渠道。交流互動是當前廣播類民生新聞節目的重要環節,而基于新媒體能夠使得交流互動的形式更為多元和便捷,使得民生新聞節目的互動環節存在更多的選擇。
當前基于新媒體的節目交流互動可以分為節目外互動和節目中互動兩種形式。節目中互動主要以選讀微博微信留言、基于節目內容建立“微話題”等形式,或者是直接從互聯網上尋找選題,并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播報;而節目外互動則主要是通過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實現與聽眾之間的交流溝通,將節目上傳到官網或微信公眾平臺,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隨時免費點播收聽。
這一形式的互動能夠有效提升聽眾參與廣播民生節目的積極性,并能夠讓聽眾更為便捷地收聽節目。未來廣播電臺民生新聞節目還要利用新媒體強化互動交流的力度,例如可以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直接播放網友評論的聲音,邀請聽眾共同解讀新聞內容,促進廣大聽眾的實時參與。
三、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臺民生欄目的創新必須能夠著眼于實際,深入挖掘自身的優勢,打造品牌,在兼顧聽眾需求的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引導和教育功能,在此基礎上為聽眾打造出高質量的民生新聞節目。如此才能提升廣播類民生欄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提高自身競爭能力,促進自身的持續發展,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陳姝.讓廣播新聞真正“跑”起來[J].新聞研究導刊,2018(12).
[2]郭明越.探討如何提升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編輯質量[J].記者搖籃,2018(12).
[3]倪世月,廣播民生新聞創新性采寫探究[J].新聞世界.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