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曉斌
【關鍵詞】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原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21—01
語文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學習語文不僅要學習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內容,更要重視將語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即語文的工具性。筆者在長期教育工作中發現,學好語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一個學習階段向另一個學習階段的過渡期,經常出現銜接不到位的現象。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學語文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2017年~2019年間,筆者針對連續三屆小升初的120位學生做了跟蹤調查,統計出有約占總調查人數80%(96/120)的學生出現小升初后語文學習不適應,對語文學習興趣直線下降。而這些出現問題的學生大部分在小學期間學習普遍表現良好,語文學習一直處于中等偏上,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本來基礎就比較薄弱的學生。經過深入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出現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與小升初過程中語文教學脫節密切相關,需要引起語文教學一線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二、中小學語文脫節的主要原因
1.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有較大差別。小學階段的所有課程都是基礎性的內容,無論是在學習要求、知識點及難易程度等方面都比較簡單;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白話文為主,敘述性地講述著一些故事性的內容,相比于中學教材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課業成績較好。初中階段的語文是在掌握了語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思維理解能力的訓練,學習內容突然之間的切換勢必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不適感。
2.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有所改變。小學階段由于課程任務簡單,教學內容較少,課時安排輕松,教師的教學完成度普遍較高,課程進度較為緩和,有些內容甚至反復教授。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更多關注授課內容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集中精力,認真聽講,課后保質保量地完成好作業。而初中語文教學就不像小學那么簡單,其課業內容量大、課時緊張,教師的授課側重點有所改變,更加注重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積累,要求學生具備獨立的學習能力,不會反復督促學生完成學習內容。
3. 不同階段的考試方法大有不同。教學內容及教授策略的改變,必然導致考試內容和方法方面的變化,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考試的側重點也更偏向于這一方面,學生只要在教師的講課節奏下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考試中均能表現優異。但是初中階段語文的學習側重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要求達到一定的閱讀量,課業輔助用書也較多,在考試的時候不再單純地測試課堂教授的知識點,還會有很大一部分要做知識的相對延伸,更加注重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和應用的廣度。
三、避免中小學語文脫節的主要對策
1. 注重心理上的變化,及時進行溝通。教師首先應該在心理上幫助學生平穩過渡,在初一階段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面對問題時有地方釋放。同時,課程的難易程度要適應大多數學生的基礎,針對為數較少的基礎過于薄弱的學生可單獨教導,逐個突破,保證在過渡階段所有學生都能跟上節奏不掉隊,讓學生在心理上不至于太過抗拒,及早消除過渡階段語文課程多方面變化所產生的不適感。
2.保持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習熱情。學習的趣味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只有學生對某方面感興趣,才能主動去學習、去鉆研,也才能學好、學扎實,小學語文即是如此。小學語文多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而中學階段因為課時緊張、容量龐雜,教師過分注重授課任務的完成度,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興趣。然而,一旦學生失去興趣,就會產生抵觸心理,就會覺得語文課堂索然無味。因此,教師可在小升初過渡階段保持輕松的課堂氛圍,采取一定的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調整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不斷強調、強化的重點,中小學語文過渡階段更是如此。在筆者曾經調查回訪的學生中,小學階段已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通常能很快地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節奏、學習內容,反之則不然。可見,良好學習習慣非常重要。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完善的,在中小學銜接過程中及時調整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日后課業成績的提高非常重要。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