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68—01
數學學習離不開計算,且小學階段又是學生學習計算知識的重要階段。然而實際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計算效率低下。然而計算貫穿小學數學教學整個階段,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迫在眉睫。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計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計算知識,進而提升計算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至關重要。而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計算興趣的重要途徑,能調動起學生計算的積極性。可見,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教學實際,適時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計算興趣,提升學生計算的積極性。
比如,教學“平均分”時,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過生日,請了六個好朋友。媽媽考慮到小朋友的年齡小,可能一個蘋果一次吃不完,于是就拿了三個蘋果讓他們分著吃。為了公平起見,大家想一想:應該怎么分才合適?如果突然又來了兩個小朋友,媽媽應該再拿出幾個蘋果,使得所有的小朋友都覺得公平合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分蘋果、蛋糕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創設這樣真實的問題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學習與理解,這些真實性的案例會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
二、重視口算訓練,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口算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筆算與估算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上下功夫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教學口算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重視口算的方法。口算是計算的基礎,很多教師為了能讓學生快速地算出答案,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在草稿紙上進行筆算,這就忽略了口算能力的培養。這樣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同時還會誤導學生,讓學生認為口算就是不列豎式的筆算。其實,加強口算算法的理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師讓學生口算“50÷2”時,很多學生在心中列出了豎式進行計算,但是還有部分學生直接筆算。事實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口算“40÷2=20”,“10÷2=5”,之后再口算“20+5=25”。這樣,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他們的計算能力就會逐漸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想要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堅持至關重要。同時要告訴學生,只要能用口算解決的就要口算解決。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反應能力,同時還強化了口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重視口算訓練,還要教給學生運算技能。比如,“進一法”、“去尾法”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計算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還要重視算法的靈活性,且從多角度出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學習“進一法”與“去尾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這樣的題目:若我們要將2.5kg的花生油裝到幾個玻璃瓶中,每個瓶子最多能裝0.4kg,那么需要幾個瓶子?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閱讀題目,并分析如何解答。學生分析后,一致認為是求 2.5kg里有幾個0.4kg。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沒有動手計算的情況下猜一猜要用幾個瓶子,之后再讓學生進行計算。學生計算后,發現結果是6.25個瓶子。筆者趁此機會提問:“一般我們都是用四舍五入法,那么在這道題中我們能不能只準備6個瓶子?能不能裝完?”這時,學生都知道如果只準備6個瓶子,那么就還有一些沒裝完,因此需要準備7個瓶子。這個環節中,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情況給學生講解了“進一法”的知識,之后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教學“去尾法”,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如此,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