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錦秀
摘 要:中職院校的建校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技能,為提升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及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但是目前,雖然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卻嚴重不足,中職院校應該極度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并結合當前的社會責任感的狀況進行詳細分析,找出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方法,培養具備較強職業素養的人才。本文針對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職業社會責任意識教育進行探索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學生;職業社會責任意識;教育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對勞動者的能力及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勞動者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由于社會責任感對企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能夠營造和諧社會氛圍,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由此可見,培養中職院校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對企業及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對中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分析
由于中職學校的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講解以及技能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等教學,而忽視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等,導致對學生教育出現不足,造成學生責任感比較低,另外,中職教育的德育教育缺失,使中職院校不具備責任感意識的學生越來越多。
2 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2.1 學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學生自身的基礎素質比較低,因為中職院校招生的對象是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差、能力水平較低、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等特點的學生,分數比普通高校的學生相差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一般是由于達不到高考普通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又不想提前步入社會,被迫無奈選擇中職院校進行學習知識和技能,缺少自信心,因此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其學習能力比較差、缺少學習動力、不能夠正視自身定位、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具備社會責任意識。
2.2 家庭原因
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由此可見,家庭環境及父母的行為習慣都深深的影響著學生,包括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以及知識獲取、形成優秀品質、具備社會責任感等各個方面。目前在中國國家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具備較強的教育子女思想意識,并能夠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等進行教育子女的工作,而另一種,父母的責任心過強,使子女責任心失重。而在家庭生活中,作為子女應該對自己負責、承擔責任,比如進行自主學習、生活自理等,但是由于父母過于溺愛和關心,使子女缺失適應社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缺少服務意識、缺少生活的磨練等,造成子女自私心理,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懂得為被人著想,長時間下,學生缺失社會的責任意識逐漸嚴重。另外也有一部分家長不具備社會責任意識,不能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1]。
2.3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缺少社會責任意識教育
中職院校的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是需要通過良好的語文教學培養的,傳統的語文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塑造人的教學內容等,導致學生不能做到對自己學習負責任。另外,中職院校的教師社會責任意識比較薄弱,教師的日常行為習慣會影響學生,導致學生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比較低。如果教師缺少表率的作用,進行教育的同時自身行為不真確或不負責任,容易引起學生產生矛盾心理、缺少責任心。由此可見,在進行中職語文教學中滲入學生職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至關重要,并且應該提高其重視程度。
3 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學生的職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方法
3.1 更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活動
中職教師應該仔細深入分析語文課本知識,并且結合中職學生的入學成績,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想法、學習習慣等,適當的將職業社會責任意識教育滲入到語文教學中,另外,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成績比較差,大部分學生會有自卑心理,教師要進行心理開導,給予學生關心、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所以,中職院校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優化語文教學課堂,應該將社會責任理論知識與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首先,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其次,運用科學合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刻明白具備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引起學生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社會責任
感[2]。
3.2 結合語文教材聯系相關社會責任素材
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與教材內容是密切相關的,中職教師應該對教材高度重視,由于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語文教材具有更加豐富、系統、全面的內容,包括文學、信息技術、歷史等,還包括社會責任感非常強的名人案例。而語文教材的內容便是社會責任教育的最好素材,其中內容包括:人應該承擔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等各個方面的責任。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是作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依據,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引導學生仔細對其進行分析、梳理,對語文課文進行賞析等,進一步培養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
3.3 教師應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以身作則
中職教師不僅應該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規范自身的語言、行為等,才能為學生做好榜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教師可以組織關于社會責任感相關的語文閱讀演講或辯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充分表達想法、提出疑惑,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
3.4 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
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年紀比較小,心理和身體均處于成長階段,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性格容易沖動、情緒也容易不穩定等,所以,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滲透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充分了解中職院校學生的身體、心理的情況,經常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社會責任教育的理想效果。
4 結束語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應該提高重視,將其有效的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課堂內容等,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社會責任意識,從而使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梁祥明.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職業社會責任意識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4):132-133.
[2]羅雪松.江油市藝蓮越秀職業培訓學校:樹立品牌意識? 強化社會責任[J].中國社會組織,2016(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