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 唐正宇 王碧玉
[摘要] 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引起各高校積極思索和改革思政教育,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背景下,對醫學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及德育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效融合,從而加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該文通過對醫患關系及高校思政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醫學課程思政開展的必要性。
[關鍵詞] 課程思政;醫學專業課;醫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c)-0143-02
伴隨頻繁曝出的醫療糾紛、暴力傷醫事件,醫患關系緊張不僅是現今媒體的關注焦點,更是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醫患沖突體現出民眾對醫者崇敬之心的淡化,一線醫療人員身心受損的同時,對醫學生的擇業導向也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曾有專業人士統計稱:醫療糾紛事件中約五分之一的起因是醫護人員的不負責任態度,醫務工作者是否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有效醫患溝通手段和積極建立醫患間的信任關系均是醫患關系是否和諧的關鍵。醫學生作為醫衛類隊伍的儲備軍,直接關系著未來醫藥事業的發展。
1 ?醫患關系現狀及成因分析
1.1 ?醫患關系現狀
據統計,醫務人員在醫院場所遭受毆打、謾罵、暴力傷醫事件在逐年上升,從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5年的80.0%,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卻不斷減少,2008年和2017年的滿意比例分別為91.0%、75.5%[1]。
1.2 ?醫患關系緊張成因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隨著人民對健康生活需要日益增長,醫患關系未能充分平衡發展,使兩者矛盾凸顯,在諸多社會心理學成因中,醫患溝通不足是醫療糾紛頻發不可忽視的原因[3]。醫生關注解決患者的“病”,而患者在接受程序性治療的同時,衍生出的其他軟性要求,如醫生的人文關懷、護士的言語態度、就診時間的長短等等,往往被忽視的“外圍問題”才是患者投訴的高頻問題,患者不滿繼而遷怒于醫護工作者,是導致醫患關系惡化的重要誘因。
2 ?醫學專業課程思政開展現狀及不足
2.1 ?醫學專業課程思政開展現狀
首次思政課程改革在上海試點,滬上多所高校刮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風潮,挖掘出一系列并非思政課的“思政課”,由此衍生出課程思政的概念。上海大學首創的《大國方略》特色課程是思政課實施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上海健康醫學院積極探索將醫學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構建成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逐漸引起醫學院校對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視[4],但各大院校如何根據學院、學生特點全面具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
2.2 ?醫學專業課程思政開展的不足
2.2.1 思政課教學處境孤島化 ?面對日趨嚴峻的醫患關系,亟待加強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由于醫學行業的特殊性,醫學院校的教學體系多是圍繞專業進行,課程設置重專業輕人文,大體分為公共課程、醫學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而思政課僅是公共課程的分支之一,課程設置比重偏低。思政課教師并非醫學專業畢業,以文史、思政專業為主,在授課過程中與醫學知識的契合度差,難以進行具有專業針對性的思政教育,長期存在思政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5]。
2.2.2 醫學專業課程德育功能弱化 ?醫學院校專業課程教學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灌輸,而忽視隱性思政教育的熏陶,僅僅停留在柔性引導、偶爾點綴式地引入教學中[6],未能充分挖掘專業內容中潛在的思政內容。醫學專業教師專業知識基礎扎實,卻缺乏育人知識及意識,未能充分意識到醫學生思政教育對于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性,教學過程與思政教師鮮有交集,導致專業課程教學思政功能被弱化,學生重專業,缺乏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對如何建立醫患信任關系與糾紛的處理等現實問題知之甚少,在醫患糾紛過程中涉及相關法律問題甚至是一片空白[1]。
3 ?推行醫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醫學模式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現代醫學絕非單純的治療,人們注重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患者預期過高與現代醫學存在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醫患之間的不信任關系是醫療沖突頻發的重要原因,化解醫患沖突問題需要大力加強在校醫學生的倫理教育和思政教育,以醫學專業課教學為載體,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學”到“教育”的轉變,不僅對醫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趨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緩解醫患矛盾的有效途徑。推行醫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大學是三觀形成及職業素養養成的關鍵階段
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必將成為中國未來醫學事業的骨干和脊梁。塑造醫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三觀對于推進實現健康中國夢有重要的意義。在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信仰互相撞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部分大學生存在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利益、重金錢名利輕理想追求、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 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的現象[7],醫學專業課程教師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
3.2 ?醫學類院校專業教育特點分析
醫學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從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均存在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醫者職業道德素養、精神品質、有效溝通交流能力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醫學專業教育與醫學倫理教育長期分離,不僅是兩者關系的錯置,也忽視了醫患關系知識與技能的培養[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學生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的一項系統工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術”,也要加強職業道德素養、醫德內容的培養與熏陶,將專業技能的傳授作為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實現課堂主渠道思政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醫德素養,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9]。在各種醫學專業教育中,有機嵌入醫患關系相關知識與技能,能有效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3.3 ?醫學學科的雙重屬性特點
頻發的醫患沖突凸顯出現今醫療活動的雙重維度:診療活動并非是單一生理技術,而是深涉社會人文倫理道德、廣受社會整體氛圍影響的一項社會活動。醫學不應被單純定義為一門科學,至少醫療活動不該被界定為科學化的工作,醫護工作者除應具備醫療診斷、手術操作、護理工作等狹義業務能力外,更應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文關懷等柔性內容。因此,醫學學科同時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的雙重屬性,醫學首先應是仁術,才是技能與科學[10],從醫學教育到具體的醫療活動,都必須考慮其雙重屬性。倡導醫學教育全方位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將醫學專業教育與德育因素有機融合既有利于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塑造專業精神,更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
針對長期存在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孤島化”的窘境,“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明確了高校教學中各類課程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應當承擔的功能定位,為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提供了具體途徑[11]。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將專業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價值觀教育有機整合,并貫穿醫學教育始終,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認同、內化實踐過程中成為兼具崇高敬業精神與高尚醫德素養和的專業技術人才,是緩解醫患沖突的必經路程。
[參考文獻]
[1] ?吳琳.醫學生思政教育中預防醫患糾紛職業精神的培養—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醫學基礎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2019,1(21):46-47.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4).
[3] ?蔣娟.新時代醫患溝通矛盾的破解途徑—以人文關懷為視角[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1):14-17.
[4] ?張梅,南德紅,羅盈怡,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實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2):60-61.
[5]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6] ?李琦,呂一軍.從課程思政視角談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48(11):857-859.
[7] ?焦麗.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文摘版:自然科學,2015(7):278.
[8] ?王超.和諧醫患關系構建應加強醫學倫理教育[J].醫學爭鳴,2019,10(1):57-60.
[9] ?鄭亞楠,龔茜.淺談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4):4-5.
[10] ?劉升長,翁美芝,舒青龍,等.加強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教學,促進醫學人才培養—以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教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11] ?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收稿日期: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