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薇玥 楊焰 劉熙瑋
摘?要: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都不夠成熟,并且“保險+期貨”不是一個簡單的“1+1=2”的問題,將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在解決單獨使用農業保險或農產品期貨局限性的同時,也導致了新問題的成倍增長。從“保險+期貨”模式的提出至今,我國已在全國范圍內的多個貧困縣、區建立了“保險+期貨”試點,這些試點在獲得很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梳理了江西省石城縣“保險+期貨”金融扶貧試點發展概況和運作成效,以石城縣玉米、豆粕“保險+期貨”為案例,從試點背景、業務開展狀況、試點成效、面臨的困難、新模式探究等五方面進行闡述,總結試點經驗,為未來“保險+期貨”模式在江西省的大范圍推廣奠定基礎。
關鍵詞:保險+期貨;三農;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137-03
一、 “保險+期貨”試點背景
農業保險市場和農產品期貨市場都是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金融媒介。農業保險以建立保險基金的方式幫助農民轉移農產品生產風險,農產品期貨市場則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期貨、期權交易為涉農企業實現風險對沖,盡管兩者發揮作用的方式不同,但都致力于分散農業風險。在兩種模式獨立運作都有明顯局限性的情況下,“保險+期貨”模式應運而生,“保險+期貨”不是簡單地將保險與期貨結合,而是對現代風險管理工具和傳統保險業風險理論的再創新。
“保險+期貨”的運作模式是利用保險、期貨等現代化風險管理手段在農業產業鏈之外建立一種風險轉移機制與利益補償機制。首先由農民向保險公司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或農產品產量保險,將農產品價格波動或產量變化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其次,保險公司從期貨公司購買期貨、期權等衍生品進行再保險;最后,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進行反向操作對沖風險,最終形成一個良性閉環,使所有參與方共同受益。這一創新型模式利用市場化手段補償農戶因價格波動或產量變化所導致的損失的同時,減少了政府干預對市場秩序干擾,實現了維護農民收入穩定和助推農業市場健康發展的雙重目的。
從2016~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2019年再次提出要擴大“保險+期貨”試點。“保險+期貨”已成為近年來我國利用現代金融工具支持“三農”和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模式,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西省一直重點關注“三農”問題,全省正處于脫貧攻堅的重要階段。保險與期貨兩者結合完全切合了精準扶貧的精神和要求,能夠通過金融資源整合進行精確扶貧,助力打好保險扶貧攻堅戰以實現鄉村振興,從而帶動產業扶貧來實現全面脫貧攻堅。
以瑞奇期貨為代表的“保險+期貨”農業模式改革受到了江西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重視。政府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試點探索范圍、擴大扶貧保障輻射面、加大保險機構介入力度,并緊緊圍繞助力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政治任務和頭等民生大事,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在扶貧領域的資源優勢,地企聯手,多方互動,努力打造“保險+期貨”金融扶貧工作的“樣板”,待條件成熟時,擇機在全省予以介紹推廣。
二、 石城縣“保險+期貨”試點業務開展情況
石城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26.8萬人。農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煙葉、白蓮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給農民收入帶來極大的不穩定,農民迫切地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收入保障機制。
為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政策精神,積極響應省精準扶貧戰略部署安排,發揮期貨公司利用金融工具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的作用。2017年,瑞奇期貨公司以旗下子公司——江西瑞奇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為主體,在石城縣開展玉米、豆粕價格保險,充分發揮期貨風險管理特長,結合石城縣的地方產業特點,因地制宜地制訂了一套養殖原料價格風險管理方案。該方案以“保險+期貨”形式為養殖原料價格風險提供保護,為石城縣華豐畜禽合作社及困難農戶提供了價格風險管理的新途徑。
2017年8月,瑞奇期貨公司與華豐畜禽合作社、縣扶貧辦三方簽署了“保險+期貨”扶貧項目協議書,由瑞奇期貨提供1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價格保險的保費,保險標的名義本金為174.45萬元,保險的風險外包給瑞奇資本,價格保險受益人為合作社(實際受益人對應到貧困農戶個體——生豬散養戶),由縣扶貧辦作為監督第三方,監督保險權益的落實。2017年,按照三方簽署的協議書,瑞奇資本賠付給華豐畜禽合作社貧困農戶73718元,平均玉米賠付76元/噸,豆粕賠付124元/噸。
2018年5月28日,瑞奇期貨公司與人保財險贛江新區分公司舉行贛州市石城縣“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簽約儀式,開啟了新一輪金融精準扶貧。此次項目是在2017年工作基礎上的再嘗試、再探索,引進了專業的商業保險公司,逐步推出“保險+期貨”市場化運作模式,為“保險+期貨”服務三農的全面推廣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項目將對生豬、肉雞、蛋雞貧困養殖戶所需的玉米和豆粕(飼料原料)的采購成本進行價格保險,確保養殖戶原料采購成本不因玉米豆粕期貨價格上漲而增加。
三、 “保險+期貨”試點成效
(一)實現政府、合作社、金融機構等多方共贏,推動精準扶貧工作
首先,“保險+期貨”模式為當地政府提供了一種扶貧的新途徑,在幫助貧困戶創業的同時,穩定了貧困戶的農業收入,有力推動了當地政府的精準扶貧戰略;其次,合作社得到了價格保險,鎖定了原料成本,保障了養殖利潤,增強了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能力;再次,貧困農戶作為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既得到了付出勞動后應得的實際利益,又提高了市場參與意識;最后,對金融機構來說,瑞奇期貨既履行了服務實體經濟和“三農”的社會責任,也為企業創新創造一條新道路。
(二)有效化解生產風險,解除了產業脫貧后顧之憂
根據調研,石城縣農戶抵御生產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面對玉米、豆粕價格波動的日益加劇,農戶迫切需要價格保險等金融工具為其養殖保駕護航。期貨公司發揮期貨專業所長,以“保險+期貨”模式幫助農戶有效規避玉米、豆粕等養殖原料的價格上漲風險。這對保障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積極意義。
(三)減輕各級財政補貼的負擔
利用期貨衍生品分散價格風險不會影響現貨市場價格,因此財政對衍生品給予一定補貼符合國際慣例,與糧食臨時儲存政策相比,對“保險+期貨”的補貼成本更低。據估計,臨時儲存玉米的成本超過320元/噸,即使政府僅補貼其中的一定比例,成本也遠超對“保險+期貨”的補貼。與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相比,“保險+期貨”模式易于預先確定補貼規模。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財政補貼金額受市場因素影響較大,難以預判,年際間補貼波動較大,此外政府的最低收購價格也從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而價格保險補貼金額可根據投保量、補貼比例提早確定,利于財政資金的安排。
(四)分工清晰、監督到位
相關各方各司其職,期貨公司送保險、資本管理公司管控風險、合作社直接監督農戶、石城縣政府環環監督,每一環節分工明確。這不僅降低了道德風險出現的可能性,而且使得作為收益人的合作社與養殖戶直接得到價格保險,實現旱澇保收的目標。
(五)具有示范效應和推廣性
“保險+期貨”模式通過融合金融資源服務“三農”,在服務惠及農民的同時推動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的長期發展,金融行業服務“三農”、服務實體提供新思路,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對帶動同類地區運用“保險+期貨”以及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管理風險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對于未來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助農惠農、精準扶貧具有深遠意義。
四、 面臨的問題
(一)期貨市場尚且不夠成熟
首先,由于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水平不高,不能充分保證期貨價格的合理性,可能出現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相背離的極端情況,從而影響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效果。一旦期貨價格嚴重偏離現貨價格,不但無法實現套期保值,反而很可能放大損失,造成“兩頭吃虧”的現象。這將嚴重影響農戶繼續參與“保險+期貨”的積極性,甚至間接影響政府公信力。
其次,我國場內期權品種較少。目前,我國上市交易的期權品種只有豆粕和白糖,初級農產品沒有場內期權品種,保險公司只能購買由期貨公司設計的場外看跌期權對沖價格下跌風險,提高了再保險成本。
(二)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責任劃分不對等
“保險+期貨”模式需要由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但保險公司在該模式中并沒有真正起到保險保障的作用,只是承擔了一個委托代理機構的角色,作為期貨中介賺取通道費用,實際承擔的風險較少,甚至存在制訂較低目標價格來降低理賠率從而維護保險公司利益的現象。這個模式中真正帶給農民收益和保障的是期貨公司,并且隨著“保險+期貨”試點的鋪開,套期保值規模將持續擴大,期貨公司必須頻繁在期貨市場上交易以對沖風險,不僅對交易對手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會造成較高的經營成本。
此外,該模式尚未形成市場化的成本分攤機制,在參與方較多的情況下,不僅是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責任劃分不對等,各參與方在共同受益的同時也存在著難以實現責任公平合理分配的難題。
(三)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季節性
農產品期貨的交易與農產品一樣存在明顯的季節性,難以為農戶提供一個持續性的避險場所。加上隨著試點規模的增大,對期貨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而期貨市場容量有限,受制于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以及交易活躍程度,能夠風險對沖的期貨容量是有限的。
(四)試點全面推廣的資金需求壓力較大
目前“保險+期貨”試點保費和期權費用的大頭部分主要靠專項資金支持,農戶承擔比例僅占10%~30%,若參與“保險+期貨”模式的成本過高會極大地降低農戶的參與度。當前“保險+期貨”模式僅能惠及少數貧困地區的少數農戶,如果想真正實現普惠金融就必須將試點大范圍推廣,僅僅依靠政府補貼將給政府帶來較大壓力。因此,推廣試點迫切需要以金融創新來解決補貼資金來源問題。
(五)保險和期貨分業監管難度大
“保險+期貨”實際應用中不僅需要保險公司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投保對象制定區別費率,還需要期貨公司進行大量套期保值交易。表面上看,證監會監管期貨業務,銀保監會監管農業保險業務,但是業務合并就存在著跨業監管的難題。一旦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在“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中進行監管套利,可能會存在保費和權利金的厘定上進行信息交流和資金轉移,甚至可能出現利用監管漏洞進行內幕交易等違規行為。
(六)“保險+期貨”的推廣難度大
首先,“保險+期貨”概念的理解難度較大。農業保險從設立試點至今已15年,廣大農民對農業保險已有基本認識,但是農民對期貨的認識不足,如對沖風險、場外期權等專業用語很難以直白的語言向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解釋,因而在農業保險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期貨的概念就更難理解了。這些認識上的障礙極大地阻礙了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推進新模式的積極性。
其次,大多數農戶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市場意識與科學認識,對于農業風險抱有僥幸心理,缺乏運用市場風險管理手段的意識和能力。調查數據顯示,石城縣貧困戶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貧困戶總勞動力的6.5%;小學文化占貧困戶總勞動力的28.8%;缺技術占貧困戶總數的5.14%。此外,大量年輕力壯的農民都外出務工,而外出務工的普遍是文化層次較高的青壯年,留守農民往往文化層次低,年齡偏大,對“保險+期貨”模式難以理解和執行,給該模式的推廣帶來較大阻力。
最后,農民已經習慣早年國家的臨儲保護價收購政策,鼓勵農民學習使用新的金融工具來保護自己收益,相對而言就顯得有些困難。
五、 新模式探究
“保險 + 期貨”在當下,本質上相當于一個簡單的否決權期貨價格保險產品,如果說傳統保險解決了自然風險、疫病風險和意外事故的問題,那么保險和期貨的合作解決了市場波動價格的問題。在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風險管理體系的背景下,能否對已有的“保險+期貨”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創新,將“銀行”引入“保險+期貨”模式,利用金融手段為農戶資金來源或是資金支持提供良好的保障,形成一個不再僅僅依靠政府專項資金補貼的市場化閉環,使政府由主導者轉變為守夜人,只需要進行監督管理,該模式就可自主的不斷運行。
對于銀行來講,“保險 + 期貨”的合作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將有力推動保險標的成為銀行服務農村小額貸款的優質抵押物,能夠有效解決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難題。純粹的價格保險難以大面積進行市場化推廣,因為價格保險是具有系統性風險,保障受眾面積不完全。而收入保險提供保障產出價格和售出價格,兩方面雙重保障即可鎖定利潤更加大了保障力度。
江西省可借鑒該大商所引導期貨公司創新試點模式,對收入險、“訂單農業+保險+期貨”等模式進行試點探索,結合現階段瑞奇期貨公司與石城縣“保險+期貨”項目保障的價格險進行優化,不僅對養殖農戶的購買養殖飼料成本價格進行保價,還對重大疾病、瘟疫等原因造成死亡而損失原料成本提供補償,從而一定程度上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同時保障由于產量低導致養殖農戶的損失成本增加等情況。省內還可以創新水稻“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收入險精準扶貧模式,即當實際收入低于預期收入時,可以同時考慮到農業生產的兩個核心要素:價格和產出;保證農民的預期收入,農民的損失風險進一步得到保障。
現有的“保險+期貨”模式僅僅是保險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合作,在這一風險轉移鏈條的基礎上,還能夠進一步開展貸款融資、信用擔保等一系列農業金融服務。由于農民或新的農業經營者參與“保險+期貨+銀行”,他們的收入得到保障,信用水平得到提高,通過“保險+期貨”這種模式,在風險轉移鏈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開展貸款融資、信用擔保等一系列農業資金金融服務。通過參與“保險+期貨+銀行”模式,農民或農村合作社不僅可以保證他們的收入,還可以提高銀行的信用。通過信用評估水平,銀行可以滿足貸款和農民信貸的融資需求,可以根據自身對資本貸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的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當然不僅僅只有以上創新“保險+期貨”模式的思路,還可以將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引入該模式中,對該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各個“保險+期貨”試點都有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對“保險+期貨”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造,使之更加與當地情形相適應。在對江西省“保險+期貨”試點進行研究的同時可對全國各個試點進行探究,借鑒不同試點的經驗與創新模式的可取之處,對當前模式不斷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龍文軍,李至臻.農產品“保險+期貨”試點的成效、問題和建議[J].農村金融研究,2019(4):19-24.
[2]顧大松.專車立法芻議[J].行政法學研究,2016(2).
[3]伍衛,當標,李永明,等.銀企助力 精準扶貧:勐臘縣關累鎮實施“橡膠價格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J].云南農業,2019(4):51-53.
[4]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J].科學發展,2015(12).
[5]方蕊,安毅,劉文超.“保險+期貨”試點可以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嗎:基于農戶參與意愿中介效應與政府補貼滿意度調節效應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9(6):113-126.
[6]張晶,張勇.基于“保險+期貨+銀行”模式下的農村金融扶貧研究[J].智庫時代,2019(24):28-29.
[7]謝靈斌.“保險+期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路徑選擇[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10):109-112.
作者簡介:
尹薇玥,江西新余人,江西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保險學;
楊焰,四川宜賓人,江西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金融FRM;
劉熙瑋,陜西漢中人,江西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金融F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