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敏
【摘要】語文作為母語,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是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橋梁。通過對語文教學的實踐,學生的閱讀興趣、方法以及習慣的養成是“閱讀+”前行的重要保證?!伴喿x+”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注重把握閱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考試答題技巧,“略、深、精”三讀結合等策略研究,實現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從而更好地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素養;閱讀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能力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學生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閱讀教學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語文學習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此外,語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也是考試的重中之重,閱讀教學與語文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語文素養視角下,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今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什么是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即從事語文教學或從事語文學習所具備的一種知識積累、學習習慣、情感交流以及品德修養的綜合評定。在語文素養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事關學生未來思維力、理解力以及創新力的提升。良好的語文素養,可以為閱讀能力的提升保駕護航,解決學生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而“閱讀+”僅有語文素養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具有更多創新性的思路與方法,從而簡便、富有成效地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形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二、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對策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興趣”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動力。學生興趣的激發,離不開老師得體的方法策略,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正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中,老師可以引用生活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例子,通過學生入學時的場景進行新課的導入,父母大包、小包拎著一堆東西、噓寒問暖,擔心離開學校后,孩子吃不飽、喝不好、睡不暖等。由于學生親身經歷過,從而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心理共鳴,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通過課下的預習,對課文有了初步理解,老師可以適當提問一些由簡到難的問題,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產生新的觀點,集思廣益。當然,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采用“搶答”的方式讓學生回答問題,然后進行小組點評或者組間點評,通過學生間的互評與自評,學生暢所欲言,有助于發現學生獨具創新性的觀點。對學生主體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精講點撥,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注重把握閱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為中學生,尤其是初二學生,外加化學、生物兩科,在學習壓力、學業負擔較大的情況下,缺少對課外閱讀技巧的把控,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不僅使學生喪失了閱讀的興趣,而且對今后的閱讀也會產生反感。那么作為老師,我們該如何為學生排憂解難呢?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閱讀的方法,在閱讀的開始階段,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書籍,文章的篇幅由短到長,內容可以由淺入深,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并記錄、學習一些具有深刻內涵的語句,細細品味;在書籍選擇方面,選擇能夠讓學生受益匪淺的書籍,處在青春期的少年,正值成長歷程的叛逆期,缺少對書籍價值的辨別力,這就需要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共同學習,選擇適合閱讀的書籍,從中把握閱讀的技巧,并能夠給學生帶來有啟發性、成長性的信息。
語文的學習重在閱讀,閱讀能力的提升與課外文學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正確的課外閱讀技巧,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視野,還能開發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以及對作品的欣賞力。此之,好的閱讀能力有賴于良好的閱讀習慣,持之以恒的閱讀毅力,每天堅持兩小時,定期與朋友、家長共同閱讀,分享經驗之談,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的樂趣,“腹有詩書氣自華”。禁在閱讀過程中三心二意,或者為了應付老師、家長布置的任務,草草了事。我們應置身閱讀的作品中,品味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遇到優美、頗有感觸的語句,細細品味理解,久而久之,“閱讀+”的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掌握考試答題技巧,“略、深、精”三讀結合
在考試中,我們不乏看到很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教學素養和閱讀量,但是試卷中的閱讀部分仍然得分很低,深究其原因,還是對考試題型以及答題技巧沒有掌握,缺少對略讀、深讀以及精讀的靈活運用。通過對七年級語文的教育實踐,歸納了以下提高“閱讀+”技巧的幾種題型以及解決策略。
1.巧妙閱讀答題
一篇新的閱讀文章,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要想做好試題,便需要我們掌握閱讀的答題技巧。首先,我們應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大致的了解,這就需要對文章進行略讀,略讀可以讓我們大致了解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結構層次又是如何;其次,在略讀的基礎上,我們定位到閱讀給出的問題,帶著問題進行深讀,這樣對問題的解決便具有針對性,能更好地節省時間;最后,針對深讀得出的答案,再對文章進行精讀,補充解答時的缺陷,以便答案更加完整。
2.掌握考試題型,注重歸納總結
(1)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類題型主要看句子在文中所處的位置,在開頭,其作用一般為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激發讀者興趣;在文中段落,主要為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引起下文,這個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在文章結尾,往往起到總領全文,深化主旨,照應主題,與題目相呼應等作用,然后結合文章稍作分析。
(2)品析、賞析語句
此類問題多以畫線句子呈現,考查方式多以“修辭”手法或者“描寫”方法的角度加以點評。在修辭手法方面,主要從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角度進行賞析,如通過運用某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什么內容,突出了哪些特點;在描寫方法方面,主要以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加以分析,如通過對文章的描寫,根據語句中個別的重點字詞,并對此加以品析,表達了人物形象特點,從句中加以概括提煉。
(3)脈絡梳理題
此題要結合題目給的提示,具體到每一段落,根據提示,結合文章內容,對其前后段進行整理與歸納,使其脈絡清晰,結構完善,從而提高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力度,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小結
“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注重日常的點滴積累,在具備一定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掌握多樣化的閱讀策略、考試答題技巧,“略、深、精”三讀結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持之以恒,從而提升語文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閱讀水平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靈峰.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構成與培養[J].教育科學論壇,2018(13).
[2]洪春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3]鄭麗.語文課堂教學中因勢利導教學法的探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