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育中的一項短板,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在以閱讀教學為主的語文教育大背景下的一老大難題。極大多數中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表達方式的運用趨于模式化、固定化,如何擺脫這種傾向,成為語文教師與學生需要共同面對的既定事實。筆者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表達方式中的議論為主要例子試闡述寫作教學表達方式的現狀、問題及解決措施等。
【關鍵詞】寫作教學;表達方式;議論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是議論?不同的研究學者有不一樣的定義,總體而言可概括為在寫作中,通常呈現為表達作者主觀思想的句子,又或者僅把議論當作基本表達方式的一種。在不同文體類型的寫作訓練中,使用議論這一表達方式能夠使文章更加鮮明、深刻,具有哲理性和理論深度。但是議論作為表達方式在寫作中的運用通常只局限在議論文寫作中,如何改變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議論是議論文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學段關于寫作中使用表達方式的要求是:“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第四學段的學生開始逐步接觸到各種文體類型的寫作,在寫作中被要求根據目的和對象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可是在第四學段的寫作訓練中,我們會發現一線的語文教師更側重的是對學生文體類型,特別是記敘文這一文體的訓練。極少語文教師會在寫作課上專門教學生如何使用表達方式來豐富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第四學段的閱讀要求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這就使得表達方式成為閱讀教學重中之重的“專屬品”,成為寫作教學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關于學生在寫作中使用表達方式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高中階段的寫作教學要求中學生對表達方式的運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可是我們依然會發現大多數中學生寫記敘文一般只會運用描寫、抒情的表達方式,寫議論文則只會運用議論這一種表達方式。這些學生認為如果在寫議論中運用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脫離了議論文的文體要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學寫不同文體類型的訓練中使用多種綜合表達方式,不要在作文中出現“模式化”的傾向。
無論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還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學生在寫作中并沒有規定初中生在寫不同文體的文章時只能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那為何在初中生的寫作訓練中對于不同文體類型的訓練會讓初中生認為我寫這種文體的文章只能運用到這樣的表達方式呢?高中階段為何中學生延續了這種固定思維,在寫議論文時只會使用議論這一表達方式?
這主要因為從初中階段開始,學生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是以閱讀教學為主,寫作訓練只是每周一次,更甚者是每兩周一次。而寫作課上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又只簡單給出一個題目、關鍵字,或者是某種材料讓學生進行寫作。極少的語文教師會用專門的課程時間來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縱向分析和橫向分析。筆者這里所說的縱向分析是指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訓練中對學生從小學至今掌握的寫作知識進行分層級的梳理,讓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有大體的把握。橫向分析是指語文教師對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掌握的寫作知識的具體內容如文體類型、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等進行橫向比較。這是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之后總結出來的觀點,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針對上述情況,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在學習寫不同文體類型的文章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在寫議論文時如何運用其他表達方式加以輔助?在使用議論句表達觀點時如何才能夠鮮明?下面談談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的看法。
首先,語文教師應該從中學階段初期開始加強針對學生表達方式的訓練。將文章使用的表達方式以及中學生自己探尋文章運用的表達方式這二者結合起來之后進行“仿寫”。語文教師可結合教學經驗以及名家名師的理論、課堂實錄等選擇各種類型的文章中運用表達方式突出的句子,與學生共同探討講解之后,運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課堂的仿寫討論。若能在閱讀教學中完成這份“仿寫”工作,則可以將其遷移到寫作教學中去。中學生從初中開始進行這種訓練之后,在閱讀教學中所學習的表達方式的運用能夠遷移到寫作教學中,在學習寫不同文體類型的文章時就會不自覺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維,引導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可以使用其他表達方式加以輔助。由于目前高中階段學生的寫作訓練是以議論文為主,議論文是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的文章。中學生在寫議論文中通篇使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是普遍的現象,這就導致議論文呈現出簡單化的傾向。在寫作課堂上,語文教師在布置了議論文的題目或者主題之后就要專門要求學生在寫議論中能夠自覺地使用其他表達方式,而不是單純會議論+敘述的方式。若學生在議論中使用到說明、抒情、描寫等表達方式能夠增加文章的豐富性,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語文教師可以學生的習作為例子,然后將該生所舉的例子以其他的表達方式表達,從而進行對比。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以端正、嚴肅的態度批改作文,尋找中學生寫作的文章中合適的例子。
最后,中學生需要進行提煉議論觀點句子的專門訓練。高中生在寫作教學的課堂上缺少專門化的提煉議論文文章觀點句子的訓練,只有在閱讀課堂上才會對議論文體亦或者是夾敘夾議的文體進行觀點的提煉,并且這個觀點用議論的表達方式總結出來。議論句子的結構特點是:主語(人或物)+判斷性詞語(是/否、對/錯、可以/不可以等)+其他內容。比如磨難可以歷練人生。語文教師在寫作課堂上必須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這種訓練。當然,這只是為語文教師提供一種中學生寫議論句子觀點鮮明的思路。
表達方式在寫作中應當占一席之地,議論這一種表達方式由于在高中階段成為大多數中學生每次寫作必用的方式也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師進行強調。在寫作課堂教學中,希望各位語文教師能讓學生明確各種表達方式在寫作中的運用,并且能夠教導學生在寫作中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其他表達方式為輔。我相信通過不斷的訓練,學生對表達方式的運用就能夠脫離固定的框架,寫出更加豐富的文章。
參考文獻
[1]趙克明.有“我”、鮮活:讓議論彰顯生命力——議論文寫作教學案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6.
[2]潘葦杭,潘新和.寫作“共能”“異能”論——“議論”體式寫作應成為中小學生寫作教學的重點[J].語文建設,2011.
[3]葛惠霞.分析語段,巧作議論——高考議論文寫作教學難點突破的思考與探索[J].語文學習,2007.
[4]江凌.體會說明文中描寫和議論的作用[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999.
作者簡介:潘思思,1995年生,女,漢族,福建福鼎,在讀碩士,福建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