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勤 雷珊



【摘要】為響應當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深化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布魯姆的教學評價理論,建立一套多元化英語課程考評體系。
【關鍵詞】多元化智能理論;創新創業教育;英語課程考評體系
【作者簡介】魏勤(1973-),江西南城人,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師發展和英語教學法;雷珊 (1990-),女,江西撫州人,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基金項目】課題來源:2016年江西省教育廳高校教學改革課題:JXJG-16-44-1。
隨著“十九大”對國家“新時代”的定位,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中國強大的必由之路,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成為“十三五”期間高校的重要任務。國家已經把創新創業教育列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本文將探討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大學英語課程如何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考評體系,以適應當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要求。
一、關于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的指標。根據這個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范疇: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 (加德納在1995年補充) 、生存智慧(加德納后來又補充)1。由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的不同,使得每一個體的智能組合不同,每一個體的強項智能和弱項智能不同。傳統上我們所認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語言智能或數理/邏輯智能表現不夠好,但他在其他幾項智能的表現上卻可能相當出色。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建立時,應該多維度去評價學生,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個人特長的機會,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布魯姆的教學評價理論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1956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姆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成為教育評價方面的第一本影響極大地著作,他認為準確的知道希望教學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是有效教學的開始2。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布魯姆對改進教學過程與方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恰當的幫助,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掌握規定的目標。這種教學策略的思想核心是:許許多多的學生之所以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其原因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適合于他們不同特點所需要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在“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基礎上”,創建了教學評價理論,按照布盧姆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一般慣例,教學結構可以分為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三部分。為使教學能達到預定目標,必須對這三部分分別進行教學評價,以及時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布盧姆把這三種教學評價分別稱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估又稱事前評價或準備性評價,指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進行預測,它的作用被定位為教師根據診斷的結果,安排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選擇教學方法,為因材施教做好準備4。在形成性評價中,通過設計各種不同的課堂反饋形式,對學生所學的一個學習單元或更大更小的學習單位內容進行的測試評價。終結性評估一般發生在教學結束時,發生在一個學習周期之末,如期中、期末考試,或者升學入學考試。它主要用于評定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后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
三、英語課程新考評體系的構建
筆者在2016年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創建了一套英語考評體系,如下圖所示:
在教學團隊經過2016年和2017年的教學實踐后,學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活動參與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原有的這套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評價還可以細化。為了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結合手機隨行課堂app的使用,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融合“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理念,我們對這套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兩部分評價變為三部分,比例由6:4 調整為3:3:4,如下圖所示:
新的考評體系與2016年相比,有以下幾點改變:
1.淡化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界限,而是將這三種評價方式貫穿整套系統,相互依存。比如用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學習需要,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了解學生的長處和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以便教師設計的課前、課中和課后各項教學活動。教學中觀察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完成課堂任務的表現和反應,并進行診斷,判斷學生對英語課程的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學后通過診斷檢驗課堂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否有效。2.隨行課堂app的加入,為整個考評體系注入了新的元素,通過app自動統計學生登錄的次數,學習的時長,學習的效果,持續關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并且從評價比例上更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及拓展學習。3.改變了原有終結性評價中第一、第二學期評價內容的固定模式,在新的考評體系中將原有的固定的動作轉變為根據教材每一單元的主題,學生采取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完成教師指定的項目,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自選項目完成的形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智能,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四、結語
這套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建立的多元化考評體系,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語言基礎差的同學在項目展示中,發揮了表演、音樂、電腦、舞蹈等其他方面的才能,從而獲得了成就感,他們會期待下一次任務的展示但考評體系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當前“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下,如何在評價中實現學生學習情感和態度的量化,而不是教師的主觀評價同時對于語言基礎差的同學如何在他們興趣提高的前提下,轉化為語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