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具錄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76—01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其邏輯思維能力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后期耐心培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培養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要讓他們愛上計算,樂于去計算。只有這樣,我們的計算教學才是成功的。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
如,可以借用多媒體、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學具、教具等,對學生進行視算、聽算、搶算、游戲中計算、計算競賽、自編計算等方式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計算為主動探究,由厭計算變為愛計算和樂計算,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計算興趣。
二、鞏固基礎知識
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時候看錯或寫錯數字,有時候用錯公式,有時候忘了進位或退位等等。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不認真、粗心大意是學生出錯的原因。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學生計算能力欠缺。比如,運算法則、運算性質、運算定律、計算公式等基礎知識沒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夠牢固,不能夠合理靈活運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查漏補缺、掃清障礙,為進一步學好計算知識打好基礎。
如,在算理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來感悟知識的形成。法則教學可以進行嘗試探究、總結定律,計算公式可以探索推敲等等。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自己體驗、經歷過程,對這些基礎知識印象深刻,從而輕松理解,進而牢固掌握。
三、重視講清算理
1. 教具演示,學具操作,講清算理。算理抽象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通過直觀演示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明確算理。如,在學習“加法”時,大塊和大塊放在一起,小塊和小塊放在一起,單根和單根放一起。很直觀,實際上就是把算理具體化和形象化的過程。還可以充分發揮學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學生對“20以內加法”中“湊十法”的理解有困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弄小棒理解“湊十法”。
2. 聯系實際,借助已有經驗加深理解。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是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時,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單位的進率關系,講清小數點必須對齊的算理。
四、培養學生口算能力
1. 為了提高學生口算的準確率和速度,筆者根據學生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數學的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73和27、98和2等)、積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25×4、125×8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
2. 每堂課上安排練習。每節數學課都應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恒,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多種形式變換練。 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五、培養學生檢驗的能力
要提升學生檢驗的能力,必然要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很多學生在完成作業或者試卷的時候,盲目求快,不管好壞,做完了之后就萬事大吉,再也不對作業或者試卷多看一眼,這就導致了許多“粗心”的錯誤。這個習慣教師要從平時的學習中就進行強化訓練,經常進行監督提醒,還要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除此之外,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檢驗”進行具體要求和提醒。如,有沒有漏題、數字有沒有看錯、運算順序對了沒有、選擇題是讓你選答案還是選序號等等。長此以往,學生檢驗的習慣就養成了。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