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民
摘 要:生活是學生感知經驗的來源,有效的教學應當是聯系學生現有的感知經驗和生活基礎,并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前提下,整理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成效,提升學生對新知的理解程度,讓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即將要學的新知無縫對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對此,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如何挖掘并應用生活化資源輔助小學科學教學展開了論述,總結了幾點教學經驗和措施。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生活化教育的含義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以教材為指明燈,照本宣讀,學生跟著死記硬背,整個教學活動枯燥乏味,學生的創新精神受到了極大限制。生活化教育就是將教學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的探究來自生活、反饋于生活,讓教學活動更加有效。生活化教育可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在課堂與生活融合而成的大課堂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或者教師所給予的那部分知識,還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和價值觀念引導實踐,以此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科學知識教學的現狀
如今的小學科學知識教學存在著很多普遍性問題,由于教學重心偏向數學、語文等重點學科,導致許多教師并不重視科學知識的教學工作,使小學生缺乏關于科學知識的基本了解與學習,這十分不利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只教概念性理論知識,而不注重聯系生活和實踐,在一定層面上阻礙了小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的渠道。因此,急切需要進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知識生活化的教育教學。
三、生活化教育與課堂探究的融合
(一)挖掘生活情境資源
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模擬或創建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效自主地將自身帶入到情境中主動思考和演繹歸納和探索,最終尋找問題的答案,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不需要外力的,是在學生強烈的動機和需求下產生的學習欲望,因此情境教學法更適用于小學教育。例如,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浮力,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漂浮、懸浮和沉底等概念,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情境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索。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學生認識少年派和他的竹筏以及香蕉船等在海上漂浮的場景。隨后教師在班級中為學生發放橡皮泥、水盆和水等教學資源,并請大家用橡皮泥模擬少年派的竹筏,探索如何才能讓自己和竹筏漂浮在海面上。起先學生將一塊橡皮泥扔到水里時,橡皮泥隨即沉入水底。此時學生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資源的挖掘利用模擬失敗,然后給予學生第二次探索的機會。伴隨情境的不斷推進,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學生不斷嘗試,隨著學生失誤的次數越多,學生發現:如果將橡皮泥壓扁成為一個薄薄的小餅,然后將人放在薄薄的橡皮泥上時,壓扁的小餅也就被看作成為一個小小的竹筏,人和竹筏也就不會沉入水底。在如上資源的探索過程中,情境教學讓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更讓學生認識到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二)學做合一生活化
小學科學課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者說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很多時候需要學生動手做。這里所說的動手,并不是單純的操作性活動,而是要與動腦結合,邊動手、邊觀察、邊思考,然后獲得新知。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有關植物的學習內容,如果照本宣讀,學生也很容易掌握動植物的一些知識,但那是死讀書,學到的是僵化的知識。所以教師不妨帶領學生一起開展種植與飼養活動。第一單元主要是種植鳳仙花,教師與學生一起做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可以每人準備一個花盆、泥土,或者利用學校草坪的一角,大家一塊兒除草、松土;接著一起選種、播種;然后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學著照顧鳳仙花,比如澆水、施肥、除蟲。在照顧過程中,學生會完整地經歷鳳仙花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枯萎這樣一個生長過程。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也懂得了一些關于種植的基礎知識,知道一顆飽滿的好種子是植物健康生長的前提條件,也學會如何去挑選一顆飽滿的種子;還知道要去好好愛護它、照顧它,如果給他們一些其他植物的種子,他們也能夠根據已有的經驗去播種、去照顧。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
大自然才是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更廣闊的天地,科學的運用并不是局限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與發展。
小學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多數情況下要通過動手做來學習科學。做實驗、制作模型、觀察、測量、種植與飼養,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重要經驗支撐。教學過程生活化將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比如做實驗,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材料也比較局限,但是科學的世界是無窮的。除了課堂實驗,有很多趣味小實驗在家也能完成,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升科學素養。
四、結語
所以,解放學生學習的空間、時間、眼睛,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在大自然中感受、探尋,到社會中磨煉,必然能加深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