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門學科的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是簡單的并列式關系,也不是替代式或融合式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關系——交集式關系。從兩者的發展歷史淵源、內涵、目的、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等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兩者是交集式關系。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交集式
一、引言
“課程思政”這概念一經提出,引起了專家的廣泛研究。尤其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這個會議的指導下,自2016年開始,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呈直線增長,促使整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理念的轉變。在此新理念背景下,有必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二、研究現狀及背景
根據已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研究文獻,可以了解到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并列論。兩者作為兩個獨立學科體系,并列存在于學校教育之內。二是替代論。要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要么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融合論。這也是大多數學者所贊同的,認為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可以融為一體。三種觀點都有自己合理之處,但都不能詮釋好在今天“課程思想”理念背景下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
基于此,有必要重新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探究兩者的關系之前,首先要明白這“課程思政”背景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背景。正如高德毅學者所說,“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落實到具體學科課程教育,“課程思政”就是要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三、兩者關系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要促使兩門學科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的關系就不是簡單的替代式或融合式的關系,是有自己完善的學科體系的兩門學科才能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也證明兩者也不是毫無聯系的并列式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門學科。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一種新型的關系——交集式關系。兩者作為兩門發展完善的學科存在,各有自己的原則、內容、原理及方法;又有重合的部分,如根本目標的一致性,一些內容、原理及方法的共同性;但絕不是誰替代誰,也不是兩者簡單的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四、兩者關系的理論論證
(一)從兩者歷史淵源進行分析
20世紀90年代出初,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是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發展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確實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來彌補缺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方法及技巧指導思想政治教育。但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發展成一門越發完善的學科。如果還把心理健康教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朝獨立學科方向發展;同時也把思想政治教育泛化,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在建設課程思政背景下,強調各類課程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重新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最好時機。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健康發展,把其關系定為交集式是最為恰當的,兩者作為獨立體系而存在,但又有交集的部分,需要兩者共同努力,協同創新,才能促使兩者共同向前發展。
(二)從兩者內涵進行分析
要探究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有必要了解其內涵,從內涵中探究其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對學生進行心理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教育,從而促使學生沒有心理疾病和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常規的教育訓練;二是面向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的心理咨詢和矯正訓練的內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從內涵中,可以了解到兩者是兩門獨立的學科體系,一個是從心理學的理論進行介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從而促使學生人格健全發展;一個是從國家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為教育內容,促使學生能形成符合社會的規范。但兩者又有重合的地方,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教育為手段。根本目的也同樣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兩者獨特內涵,促使兩者誰也不能代替誰,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不可能融合成一個整體。
(三)從兩者目的進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養成符合社會的道德意識及行為規范,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需要。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維護整個人民統治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幫助人們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適應生活。在一個國家里,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維護現有統治階級的穩定安全環境和促進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從兩者的直接目標可以看出,兩者是不同的,一個側重于德育,另一個是側重于心理健康,兩個是獨立發展學科,兩者的作用及目的又不能相互代替。但從根本目的上來看,兩者有重合的地方。兩者從目的進行分析,也證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更是一種交集式的關系,既不是簡單的并列,也不是代替和融合。
(四)從兩者內容進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但都側重于思想層面,包括政治觀點、方針及道德規范的教育,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理想信念教育;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領會貫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學習,樹立正確三觀,道德意識與國家責任的培養;中國優秀文化的學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而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心理層面,其主要內容包括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解析心理異?,F象??梢?,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己獨立完善的教育內容,是獨立的兩門學科,誰都不從屬于誰,誰都不能代替。但其中又有兩者共同具體教育內容,又有交集的部分。例如,正確三觀的形成,既需要健康心理又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健康心理為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供前提條件,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為健康心理提供重要保證。特別是涉及到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內容——戀愛、人際交往、職業規劃,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從兩者的教育內容都可以看出,兩者關系是交集式的關系。
(五)從兩者方法手段進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型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等方法相統一,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進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即運用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等學說,通過心理健康的課堂教學、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等方式,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工作網絡和體系。兩者都屬于教育大范疇內的內容,采用的方法雖有一定的共同性,會采取課堂理論宣講,但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論知識為主,更多采用理論灌輸,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以實際訓練為主,需要以實踐為主。從對方法技巧的分析,更能論證兩者的關系是交集式的關系。
五、結語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交集式關系,兩者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變梅,馬建青.協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發展之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
[2]杜亞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30年得失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4]楊志,楊白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述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5]佘雙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3).
[6]張運生.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作者簡介:劉虹利(1996—),女,漢族,四川南溪人,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