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加強、改進和創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形成了科學、系統的新聞輿論思想。高校是意識形態陣地的最前沿,高校的新聞學生是新聞隊伍的崛起力量,尤其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新媒體的興起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自然,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聞人才的培養也有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思想體系對高校的新聞人才培養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也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新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諸多借鑒。
關鍵詞: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新媒體;高校新聞學生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也在新聞行業廣泛應用。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格局,打破了不同新聞媒介之間的界限,呈現出廣泛性、實時性、互動性等多種優勢,這種巨大的改變也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人才是新聞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生產離不開新聞工作者的參與,因此新聞工作者的隊伍中迫切需要高校能夠培養出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人才。黨中央十分重視高校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關于高校教育的觀點。高校新聞人才的培養,應該在秉承習近平教育觀和新聞輿論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時代的背景,對在校的新聞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和培養措施。
二、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媒體是黨和政府的輿論宣傳陣地,必須姓黨。”新聞工作者都必須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工作中時刻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宣傳黨的主張,保持堅定的立場。高校的新聞學生是新聞媒體的預備軍,在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強化政治理論的學習,堅守正確的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一)多種方式督促學生學習政治理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原則就是堅持新聞宣傳的黨性原則,無論媒體如何變化,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準則,牢牢的堅持黨性原則。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離不開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但是在大多數高校,政治理論課程往往作為公共課進行教授,大班化的課程設置方式本來就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再加上課堂上教師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對于政治理論的學習難以深入。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學校應針對新聞學的學生開設小班化教學的政治理論課程,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等經典的最新的思想理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其次,改變授課方式,教學內容要注重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針對經典案例或時事熱點可與學生進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學生形成互動。再次,采用個性化的考核方式,不用試卷作為唯一評判標準,教師通過課堂互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打分計入平時成績,或者根據課堂作業來進行學習成果的檢驗,按一定的比例計入成績。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在教學中對教學質量的考查,也能真正的了解學生對于理論的學習和實際掌握程度。最后,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政治理論的學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校可以轉換形式,不把政治理論的學習拘泥于課堂,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如邀請專家進行講座、知識競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新聞學生政治理論的知識儲備。
(二)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大學期間的教育對新聞從業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至關重要,大學生還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進一步完善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價體系。在這一階段,新聞學生接受了正確的新聞職業道德理念,才能夠深刻理解新聞記者這一職業的意義,并以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堅守道德底線,在今后的工作中才不容易被誘惑。況且,當今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頻頻失范,因此高校新聞學生的職業道德樹立迫切且必要。
三、培養“互聯網+”思維,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互聯網的進步帶來了新媒體的發展,創新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聞的內容、傳播渠道和媒體的管理模式都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高校需要緊跟媒體的發展趨勢,培養新聞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和多元化的創新能力。
(一)改善軟硬件設施,提供優質學習氛圍
“互聯網+思維”的大數據、趨透明、零距離、便操作等特點與新聞傳播息息相關,新聞學生作為未來新聞工作者隊伍的主力軍,在學校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自己的互聯網思維。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媒體的變革,技術在新聞傳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為新聞工作者,媒體工具的運用必須嫻熟,電腦、互聯網、單反、攝像機的使用都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學校也必須適應高新技術的發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設備支持。其次,互聯網的發展可以用飛速形容,稍一懈怠就會被時代拋棄,學校可以開設互聯網的相關培訓以及技能比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互聯網學習氛圍;學生通過比賽或培訓,能夠意識到自身技能的疏漏,及時進行學習提升,還能夠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最后,“互聯網+”是一種技術,技術是不斷發展的,這就需要新聞學生時刻關注互聯網的創新和發展,時刻提升對“互聯網+”思維的認知。
(二)優化培養方案,增設創新實踐環節
當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這與原有傳統的教學理念有關,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記憶層面,難以將理論與實踐具體結合,無論是系統性思維還是辯證性的思維都缺乏一定的訓練。為了適應時代的節奏和新媒體新聞事業的特點,高等院校要做出改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聞人才。
作為新聞學的學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扎實的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增加相關學科的課程以及符合當前媒介發展趨勢的課程,如傳播心理學、新媒體經營管理、網絡輿情管理等,讓學生進行多學科的廣泛學習,開闊視野,積累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的知識,夯實學生的人文素質,訓練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同時,增設創新實踐課程,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組成團隊進行新聞傳播的實際訓練,從信息的采集到新聞的成功發布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學校也可以邀請業界的新聞記者編輯進行適當指導,使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新聞的生產過程;在整個課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全面提高新聞業務能力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說:“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簡短的幾個字指出了當下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下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是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才培養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上加以強調,將其作為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全能型、專家型人才首次被明確為新聞人才業務能力的新標準。
(一)保持新聞敏感,提高信息的辨別運用能力
習近平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思考,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業務素養,面對海量的新聞素材,新聞工作者需要有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對信息的選擇要有準確的判斷力,發掘新聞的亮點。新媒體的發展也為虛假信息的泛濫提供了條件,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辨別信息真實性的能力,拒絕傳播未經證實的、虛假的信息。
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加強新聞學生的媒體運用能力。新媒體時代的信息來源于多種渠道,新聞學生需要接觸多種媒體,養成關注網絡的習慣。微信、QQ、微博等平臺不僅是海量信息的聚集地,而且能夠加強與受眾的溝通交流,通過互動了解受眾心理,從而生產出滿足受眾的需要的新聞作品。除了多接觸媒體,更多的應該是靈活使用多種媒體,在大學階段不要求新聞學生能夠引導輿論,但是要主動參與在線交流,鍛煉自己的網絡交際能力,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多接觸媒體和信息,才能夠培養新聞敏感,對于信息的駕馭才能得心應手。
(二)強化寫作本領,向復合型新聞人才轉型
新媒體環境賦予了新聞工作者新的職責和新的使命,不僅能夠進行簡單的采訪編寫的工作者,還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新聞傳播技能,以及能夠運用新媒體工具進行信息的加工處理,最終呈現出在真實的基礎上即有吸引力又有思想有溫度的高質量新聞作品。這對高校的新聞學生來說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高校也應該有意識的給學生施加壓力,為新聞工作者隊伍培養專業型、全能型的新聞傳播人才。
盡管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培養全能型的新聞人才,但對新聞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的業務能力是新聞寫作本領。這就要求新聞學生有過硬的新聞寫作能力。在校的新聞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寫作、采訪、評論、編輯等的技巧與方法,但是僅僅停留在了書面,并沒有進行大量的實際訓練。對此,學校在灌輸新聞寫作理論的同時,應該加強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例如,定期布置不同種類的新聞文體的寫作訓練,舉行征文活動,通過激勵的方式督促學生多練筆。新媒體時代不僅要求新聞工作者掌握文字寫作編輯能力、攝影、攝像、剪輯等數字技術,還具備網絡的使用能力。對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多熟悉多媒體。此外,還可以增設媒介技術的相關課程,讓學生提前接觸新聞的生產過程,掌握新聞傳播業務的整體特征,向全面型人才轉型。
五、合理利用資源,提供多種渠道進行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新聞學的學習中“輕理論、重實踐”或者“重理論,輕實踐”都不可取的,新聞工作者隊伍需要的人才的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必須要有實踐操作能力。這樣的人才,是學校希望的,也是媒體夢寐以求的。對此,學校應該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都需重視,向學生提供多種渠道進行實踐。
大部分高校的新聞教師都有從事過新聞工作的經歷,但是時代是發展的,新聞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也需要得知新聞業的最新動態。因此,高校要重視業界人才在新聞教育的作用。為了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并重,高校要面向新聞單位引進資深的新聞人才,適當安排新聞工作者進行實踐性較強課程的授課,如新聞采訪學、新聞評論學等,利用媒體從業人員豐富的自身經歷和經驗給學生以影響和啟發。除授課外,業界新聞人士定期的報告和講座,也能讓學生持續接觸到媒體的發展現狀與未來態勢,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實踐意識,而且能夠開闊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
六、結語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格局的改變以及輿論環境的復雜使新聞傳播工作越來越專業化、全面化,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的新聞學生是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是新聞隊伍的人才儲備。高校應該在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培養,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習近平的新聞輿論思想內涵,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堅持正確的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素養、“互聯網+”思維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為新聞工作者的隊伍增添專業型、全面型的新聞人才,使其成為黨的輿論工作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劍.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2]程金鳳.習近平互聯網思維視域下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
[3]劉芝.高校學生創新思維培養體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0.
[4]陳力丹.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J].新聞記者,2014(10).
[5]陳力丹.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互聯網+”形勢下的宣傳輿論工作[J].名家論道,2018(5).
[6]楊萍.論習近平新聞思想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啟示[J].新聞研究導刊,2018(6).
[7]袁月.媒介融合視閾下地方高校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J].傳媒教育,2017(8).
作者簡介:王尊(1995—),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