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燕
摘 要:“村村通”“戶戶通”等一系列的國家扶持鄉村建設工程的實施,使得鄉村的發展不再局限于“脫貧”,而是致力于“奔小康”,文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則是奔小康的必經之路。因而在“互聯網+民間藝術”發展的進程中,不能走老路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發展需保持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確立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多元化地利用互聯網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互聯網+”;民間藝術;鄉村文化;振興方式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031-03
“互聯網+民間藝術”是根據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而構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一種方式。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取得明顯的成效,但依然是農村人口占據多數。隨著美麗鄉村建設,觀光農業、生態旅游、民俗民宿等多元化的發展將農村流動人口固定在原住區,文化振興是保持鄉村活力的保障。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經濟實體的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網絡平臺,也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從環境資源掠奪式發展向生態環境再造、文化環境重塑上轉變,“互聯網+民間藝術”正是轉型新形勢下的發展。“互聯網+民間藝術”打破了空間限制,實現鄉村建設從實體建設向數字化建設的邁進,為鄉村農副產品經銷、傳統工藝美術品經銷、民俗民宿旅游發展等提供了新的促進方式,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鄉村振興戰略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別日益明顯,鄉村的未來何去何從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發展極為關注的環節,國家通過實施“村村通”“戶戶通”等一系列的國家扶持鄉村建設工程的實施使得鄉村的發展不再局限于“脫貧”,而是致力于“奔小康”。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隨之帶來的是農村人口的減少,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停滯不前。針對這一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做出全面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指示。習近平講到:“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對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的故園……”
實施鄉村振興,通過四個方面來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首先,實施人才振興,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其次,實施生態振興,加大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再次,組織振興,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最后,文化振興,著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一)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活動的伴生品,是我國在農業生產活動賦閑時間產生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被魯迅先生贊譽為“生產者的藝術”。
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于一身,表現出樸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二)“互聯網+”
互聯網環境的營建。國家在實施“村村通”“戶戶通”之后,已經將鄉村納入互聯網環境之中。鄉村缺乏的是對互聯網的運用,鄉村的互聯網長期處在“走進來”的狀態,如何“走出去”營建一個具有長效機制、科學發展的互聯網環境是打破鄉村發展空間制約因素的關鍵。
線下資源線上化實現“互聯網+美麗鄉村”恢復生態環境的山村;打破空間制約因素的山村可以成為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具有詩意文化、生態鏈自循環的山村。
(三)鄉村振興形態
東亞國家的日韓在鄉村建設經驗值得中國借鑒。首先,縮小城鄉差距,資源配置均衡。基于此留住中間農民,吸引新型知識型人才回鄉務農,促進土地流轉與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轉型。其次,加強農業環境建設,通過耕地整理使耕地連城一片,水利、電力、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完善,便于實現規模化經營和數據化管理。再次,日韓先后通過造村運動、新村運動對鄉村進行了重建,使新農村規劃合理、布局協調、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到位、村容整潔,在保留了傳統的鄉間田園風光與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又緊隨時代發展吸收了現代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成果,非常適合人居。
國內在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采取城市、鄉村同時發展,在做到大數據精準扶貧的同時還做好利用大數據實現農業小康,切實平衡一產、二產、三產之間關系,建設城鎮的過程中建設鄉村,同時完善環境建設才能相得益彰。恢復一個詩意遍布城鄉的國家,由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城鄉組成的“美麗國家”。湖南省呈現出四個發展階段:首先,省內“互聯網+農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其次,省內“互聯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加強和改善;再次,省內“互聯網+農業服務”模式顯著多樣化;最后,省內“互聯網+農業服務”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湖北省提出“群眾為本、產業為用,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的“四維一體”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二、“互聯網+民間藝術”
2015年以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云、網、端”新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新引擎對正在鄉村文化產品流通的變革產生重大影響,為重構鄉村文化產業鏈條創造了契機。同時,借助科技和管理進步,基于互聯網的碎片化需求、碎片化供應、碎片化貿易,進一步對碎片化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不僅能匯整出大出(村),大進(城)的城鄉物流服務模式,更能帶動整個城鄉貿易的匯聚、升級和繁榮。
進入創新2.0時代以后互聯網的發展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 形成了“互聯網+”這種新業態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 以知識創新帶動社會傳統經濟實體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衍變。通過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優勢同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 強化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作用,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一)互聯網民間藝術平臺
從旅游紀念品到文化創意產品,由被動地等待游客上門消費到如今實現互聯網線上銷售合作社民間藝術,從“單打獨斗”的單品被動經營進化成互聯網民間藝術,從而在互聯網零售業,文化產品銷售、音像制品消費漸漸站穩腳跟并取得質上的變化。從淘寶網站獲得的兩個數據就可以看出這一變化,首先輸入關鍵詞“文創”,網站顯示9 076家店鋪在銷售,接著輸入關鍵詞“民藝”網站顯示822家店鋪。這一數據在另一方面充分說明當代的民間藝術的傳承者們所具備的時代性,思路的轉變告別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保守觀念,緊隨時代步伐以開明、開放的態度將民間藝術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由此實現構建互聯網民間藝術平臺的可行性。
互聯網民間藝術平臺的建立拉動了民間藝術經濟,各類手工藝品在保留傳統手工業的同時,科學、有計劃地進行工業化生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農村手工業合作社之間通過互聯網打破空間界限,在此平臺上實現共享外觀專利、知識產權創造屬于民間藝術的共享經濟。
(三)高速發展中的“互聯網+民間藝術”
“互聯網+”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互聯網+”注重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智能等技術打造網絡服務平臺,強調發揮網絡空間以智能化路徑改造并提升傳統產業的作用,從而促進各產業普遍增值并向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改變傳統的農業勞作方式及鄉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實現部分農業產業由一產向三產的過渡。互聯網環境再造就能打破鄉村單一化發展的局限性,一方面,原住民通過互聯網的應用變傳統農業為新型農業;另一方面,泊來的朝陽產業帶動互聯網經濟可持續發展。2003年5月淘寶網的成立,開啟了C2C業務和B2C業務時代,一時間互聯網萬眾創業成為時代主旋律;2014年YY直播更名為虎牙直播,開啟了我國的自媒體時代,現如今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自媒體軟件將我國拉入全民信息化時代。
三、鄉村文化振興方式
“美麗山村”的環境生態環境從再造到可持續發展不存在選址的問題。中國曾經是一個詩意遍布城鄉的國家,村落在建造初期就追求“自然之道”,以符合“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問題的出現是近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資源過渡壓榨帶來的,對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重返自然之道”,是回復鄉村詩意環境,是修正西方過去兩百年發生的環境問題。
做好鄉村文化振興,首先,做好鄉村人居環境,營造好可以留下人的環境更要營造出吸引外來人的環境,人居環境的再造就是恢復一個遍布詩意的鄉村,前期在環境恢復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國自西向東幅員遼闊以山地丘陵居多,做好西部就是做好開端。從西部大開發戰略至“一帶一路”建設給西部的鄉村帶來改變的機遇,將大多數西部地區原本惡劣的人居環境不斷通過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化,建設生態農業、污染控制等方式建設自然生態環境,經過不懈的努力,陜北的山綠了、河西的風沙停了。其次,鄉村生態文化建設,繼承傳統生態文化,并充分利用現代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去觀察現實,解釋社會,處理現實問題,從而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取得的成果沒有具體落實到戶,原著居民的住宿環境沒有改變,想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民俗民宿等產業均不具備條件,故而落實到戶的居住空間環境再造是解決基礎設施的關鍵點。
互聯網環境再造是更為有效地利用國家已經架設好的平臺,把“村村通”“戶戶通”變為“人人通”。根據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創新驅動視角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力成長的關鍵問題研究”中的研究數據,2014年中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489元,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8%,農村網民數量超過1.78億。這個龐大的群體對互聯網的實用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因此出現農產品積壓、農村手工藝合作社解散等新聞。“人人通”的概念就是讓他們成為擁有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市場主體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三產的發展有利于減少運輸成本、資源調配、勞動力外流等制約鄉村發展的因素,同時可以將無污染、創新型、高科技這些產業基地引入鄉村,這些朝陽產業占地面積小不會侵占耕地,鄉村安靜愜意的生活環境對從事相關產業的工作人員具有生活調節作用。基于此留住中間農民,吸引新型知識型人才回鄉務農,促進土地流轉與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轉型;朝陽產業的入住直接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再重蹈覆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
隨著城鎮化進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安吉模式”已經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要從“互聯網+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入手。人居環境的再造就能留住人,一方面是留住原住民,繼續從事農耕漁獵的鄉村生活,不要讓鄉村生活成為記憶;另一方面是吸引人口遷入,一個詩情畫意鄉村是最適合養生的場所,對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者最具吸引力。
新時期下,這一模式需要進一步強化,“互聯網+美麗鄉村”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互聯網的發展所代表的是無污染、創新型、高科技的朝陽產業,在不破環鄉村自然人文環境的同時就可以拉動鄉村的經濟發展,這種發展不局限在一產,還覆蓋三產,實現真正的多元化、多位一體,鄉村建設與大數據對接,構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
四、結語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塑形(塑造鄉村文化、民間藝術品牌形象),也要鑄魂(鑄造鄉村民間藝術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為鄉村文化自信的靈魂)。以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城鄉和諧發展的“中國美麗鄉村”為目標,從人文積淀、資源稟賦、地形地貌等特色出發,構建人與自然、物質與文化、生產與生活、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在縮短城鄉差距的同時,還將人口過度向城市集中的趨勢遏制,切實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對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以及記憶中的故園。
參考文獻:
[1] ?田云剛,張元潔.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產業化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2] ?姚碩.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鄉村家風現狀與傳承研究——基于浙江、安徽兩省典型鄉村調研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9,(1).
[3] ?李硯祖.社會轉型下的工藝美術[J].裝飾,2014,(5).
[4] ?潘魯生.工藝美術的復興[J].裝飾,2014,(5).
[5] ?杭間.重返自由的“工藝美術”[J].裝飾,2014,(5).
[6] ?徐藝乙.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的問題與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14,(3).
[7] ?潘魯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研究迫在眉睫[N].中國文化報,2010-08.
[8] ?邱云生.民間工藝美術品產業發展及對策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0,(4).
[9] ?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