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城市基層黨建面臨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介紹了雞鳴山社區積極探索“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新模式,創新開展“樂眾惠民黨群志愿服務、民族互嵌社區建設、國際融合社區建設”三大特色工程的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經驗,提出了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性路徑。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四級聯動”責任體系;打造黨群“彩虹聯盟”社區服務模式;向多元主體賦權增能實現“多元共治”。
關鍵詞:城市;基層黨建;社會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將加強基層黨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一條紅線貫徹于社會治理與基層建設之中。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1],這為街道社區創新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當前城市基層黨建面臨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
首先,城市出現了“新的人群”。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外來常住人口和境外人口不斷涌入大城市,同時流動黨員數量迅速增加,該變化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管理與安置“新的人群”、如何將“流動黨員”轉化為城市基層黨建的新生力量?其次,城市出現了“新的空間”。改革開放40年來,新經濟、新業態改變著城市傳統社會格局,催生了商務樓宇、各類園區、商圈市場、特色小鎮、互聯網業等新的組織形式。這一新變化為基層黨組織帶來了新挑戰:如何樹立“一盤棋”戰略思維,統籌推進區域領域融合共建,把每位黨員都納入有效管理,讓黨的聲音傳遞到各行各業之中。最后,城市出現了“新的訴求”。隨著社會矛盾的新變化,城市中關于文明城市創建、老舊小區改造、撤村并居城中村、物業管理等方面新需求不斷增多,居民群眾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城市基層黨建提出了新要求。
針對當前城市基層黨建所出現的這種新情況、新變化和新要求,義烏市雞鳴山社區率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義烏市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標準化三十條》的要求,不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對社會治理的引領和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讓黨旗在城市基層高高飄揚。
二、雞鳴山社區的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經驗
雞鳴山社區地處義烏市江東街道南部,坐落在景色秀麗的雞鳴山下,是義烏面積最大的社區之一,具有人口結構復雜和居民區集聚形式復雜的特點。近年來,雞鳴山社區黨委積極探索“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新模式,創新開展“樂眾惠民黨群志愿服務、民族互嵌社區建設、國際融合社區建設”三大特色工程,寓管理于服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培育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形成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基層自治新模式,努力打造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一)樂眾惠民志愿服務助推“三張清單”新機制
為滿足居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雞鳴山社區黨委積極響應《義烏市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標準化三十條》的相關要求,以“樂眾惠民”黨群志愿服務工程為載體,創新開展“三張清單”服務新機制。凝聚黨群力量進網絡,線上線下同步排摸居民需求,建立區域化黨建雙向認領工作機制,年初簽訂雙向服務協議,每季度召開惠民議事會,以項目清單認領的方式,實現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的精準對接。
為了有效推進“三張清單”新機制貫徹實施,雞鳴山社區黨委建立“黨員紅色網格”工作機制,將“黨員干部五(吾)帶頭”和“黨員十二分制”納入“三張清單”實施成效考核之中。依托“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中有責”,社區黨委將所轄區域劃分為7個紅色網格,由社區書記擔任大網格長,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與下沉社區的群團骨干分別擔任小網格長和網格管理員,確保每個小網格內配置3~4名網格員。社區黨委探索建立“五個一”①制度,與區域化黨建聯盟單位,下沉社區的行政執法、市場監管、派出所、交警四個部門共同“搭幫干活、捆綁作業”,利用“社區黨員微信群”和“社區黨建聯盟微信群”平臺實時監控與反映網格內大小事件。
(二)民族互嵌社區暢享“民族團結一家親”
為了滿足社區少數民族同胞工作需求、培養他們就業創業意識與能力,社區黨委于2016年啟動“民族團結一家親”工程,為少數民族同胞開展“民族團結融書苑”,定期開展少數民族需求調研,結合需求制定服務計劃,免費為少數民族同胞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培訓、政策宣傳、就業技能、法律法規和電子商務技能培訓等共計123場次,服務少數民族共計1778人次。基于“文化交流交融,增進認同”這一目標,社區黨委堅持尊重文化差異性,以各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美食、音樂、繪畫、體育等文化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增進各民族同胞相互了解;組織少數民族參加社區鄰居節、金華戶外騎行、暑期兒童國際夏令營等活動,不斷引導外來少數民族和其他居民的和諧融合。
(三)國際融合社區構建“以外調外”新模式
義烏是常駐外商最多的縣級市之一,雞鳴山社區集聚了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的1115名境外人員,是我市境外人員居住密集度最高的社區之一②。作為一個多國籍融合的社區,社區黨委堅持寓管理于服務中,社區黨委于2016年率先成立全國首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員會”,打造“國際老娘舅”工作室,由社區黨委書記任主任,吸納11名境外人員、少數民族骨干,共同做好涉外糾紛調解、治安巡邏、政策宣傳、商務辦理等工作,形成了“以外調外”“以外管外”的服務新模式。為了豐富境外人員的物質文化生活,社區還開展“我們的節日”文化交流活動,堅持文化為媒,圍繞中外節慶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相繼舉辦了漢語大賽、端午包粽子大賽、足球比賽、中外鄰居節、元旦聯歡會等,敲開鄰里門,搭起中外居民的連心橋。作為“聯合國”社區,必須充分發揮社區所有資源,做到將服務對象轉化為服務力量,在共享中放大資源效應,社區黨委創造性地推行“聯合國”護照志愿服務積分管理制,用積分兌換培訓課程,有效促進境外人員融入本地生活。
三、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性路徑
(一)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四級聯動”責任體系
城市基層黨建是基于各領域黨建之上的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單靠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自轉”顯然無法勝任,必須要把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黨組織聯起來,讓四級黨組織都動起來,共同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發展。
義烏市率先建立健全市、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動的明責、履責、考責、問責體系。市委履行主體責任,負責總體規劃布局、全面指導,定期專題研究推進;街道黨工委履行直接責任,負責抓好區域統籌、組織實施抓好社區黨建,協調推進單位黨建和新興領域黨建;社區黨委履行具體責任,負責促進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兜底負責轄區內“兩新”黨建;網格黨支部(黨小組)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二)打造黨群“彩虹聯盟”社區服務模式
社區是城市基層的基礎,也是“四級聯動”體系的“神經末梢”,社區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直接影響著“四級聯動”的成效,必須要在增強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上下功夫。社區服務一直以來都是社區治理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其本身具有開放性、群眾性、公共性、互助性和綜合性等特征。打造黨群“彩虹聯盟”志愿服務隊,符合現代化社區居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可最大限度發揮社區各方力量,將服務對象轉化為服務力量,同時也可以大大節省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例如雞鳴山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帶群建促社建,以“1+6+X”為模式組建黨群“彩虹聯盟”,該聯盟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彩虹行動”、提供組團服務開辦“彩虹集市”、點亮微心愿眾籌“彩虹超市”等,打破“單兵作戰”思路,形成握指成拳“兵團作戰”,把黨群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不斷滿足群眾對高品質、精細化服務的需求。
(三)向多元主體賦權增能實現“多元共治”
居民是社區的服務對象,“兩新組織”和區域化黨建聯盟是社區治理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新時代社區治理體系必須要得到他們的關注、認可與支持,這就必須“向他們‘賦權,給予他們參與、決策和處置社區事務的權力”[2],為社區建設建言獻策、監督社區各項事務實施情況。第一,網格長和網格管理員作為實施“黨員紅色網格制”的排頭兵,既要做好政策宣傳員,又要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中有責”;第二,“兩新組織”和區域化黨建聯盟必須明確在社區治理中自身的主體地位,作為共駐共建單位,一方面要行使監督社區黨委工作的權力,另一方面也要履行協同共建美好社區的基本義務;第三,社區黨委需構建一套完善的協商機制,定期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以便與各共駐共建單位協商處理社區治理相關工作;第四,拓寬居民群眾參與社區管理、反饋社區事務的渠道,社區工作進展與成果實時公開,確保居民及時有效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注釋:
①至少每周一次全面巡查、每周一次集中整治、每周一次小格長例會、每兩周一次社區兩委專題研究會、每月一次黨建聯席會議。
②數據來源:http://news.zgyww.cn/system/2019/04/12/010158889.shtml
參考文獻:
[1]魏士強.全面加強直屬機關黨的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26..
[2]阮開江.黨建引領的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探索:以深圳松崗街道為例[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8,233(6):53-56.
基金項目:2019年度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2019GG010)
作者簡介:張少俠(1992—),男,浙江義烏人,碩士,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