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小群
摘 要 企業在供應鏈的視角下開展采購成本控制,有益于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其經濟效益。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找準當前經營過程中在采購管理、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并加以改進,同時根據市場業態變化,適時調整采購節奏和控制策略意義重大。論文主要分析了傳統采購成本管控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管理與傳統采購管理之間的差異,并提出供應鏈視角下企業采購成本控制的策略。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 采購成本 成本控制
一、引言
企業經營發展的目標是贏利,作為控制利潤的重要部分、企業物料輸入的重要環節,采購成本的控制一直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因此,采購成本控制對企業來說意義重大。采購成本指的是在購買物資的過程中發生的物資費用及其他相關費用,[1]主要包括采購物料本身的成本、物流運輸成本、庫存維持和管理的成本以及因為沒有及時采購導致缺貨的成本等。對采購環節諸要素進行科學規范和有效管理,可使企業做到在供應鏈的視角下開展采購成本控制,并通過“性價比”進行采購決策,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找出并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成分,構建采購成本控制體系,實現削減成本、調高效率、增加利潤空間和提高企業效益的目的。
二、企業傳統采購成本管控存在的問題
傳統采購一般是基于對市場的預測和庫存進行采購,缺乏客觀性與主動性。市場是變化莫測的,根據預測采購容易造成庫存過多導致庫存維持成本增加或采購不足無法滿足需求等多種問題。在采購管理上,傳統采購存在以下問題:
(一)制度與實際脫節,喪失了指導意義
采購制度與實際業務匹配度不夠,沒有根據業務發展,及時修訂制度。而是多年不變或流程冗長,教條固化,使得既定的制度和實際業務情況脫節,使得采購人員在采購過程中實際無章可依。采購制度的落實未與考核機制掛鉤,宣貫監督不夠,人情、行政干預,影響實際執行效果。[2]
(二)采購缺乏規劃性、安全庫存設置不合理
對市場沒有深入的分析和明確的預期,年度采購沒有整體和階段性的規劃,人為干預、主觀判斷因素較多,在供應商、品類選擇,訂貨量確定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當采購人員素質不到位時,導致庫存積壓成本增加或商品缺貨喪失機會,導致效益下降。
(三)采購理念缺乏先進性,人員素質待提高
采購中把重點放在了產品適銷性和采購價格上,沒有把供應鏈各個環節聯系起來,沒有考慮所有供應鏈環節的成本,沒有統籌兼顧的思維,忽略了管理成本、資金成本、庫存成本、運輸成本。同時由于不了解供應商的成本構成和毛利空間,在議價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四)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無法做到信息共享
供應鏈上的各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共同應對責任與風險可以增強各企業自身的利益和競爭力,然而由于企業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同時又沒有一個受雙方都信任的信息共享平臺,導致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企業間的共享信息失真。
(五)對采購環節的風險管控不力
在傳統采購中:缺乏對供應商的分級管理,管理人員在供應商的選擇上受機制、能力或外界因素干擾,出現“僵尸”供應商和“一次性”供應商;未建立供應商日常監管和考核機制,優質供應商的優勢不突出;采購人員與供應商溝通方式落后,未保留必要的溝通記錄;與供應商合同簽訂不及時,先完成業務后簽訂合同或未嚴格按合同履行,留下法律糾紛或內控隱患;未利用網絡、集團規模采購優勢,在與供應商的談判過程中發揮競爭優勢。由于這些問題,帶來了許多與產品質量、交易過程相關的風險。[3]
三、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管理與傳統采購管理的差異
(一)從為庫存采購到訂單驅動采購
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與傳統的采購是不同的,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是以訂單驅動的。根據訂單的需求與庫存現狀生成采購訂單,再根據采購訂單向供應商進行采購。這種模式的采購可以幫助企業減少倉儲成本,提高庫存轉化率,提高快速響應訂單能力。
(二)從采購管理到供應鏈管理
與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管理相比,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管理要求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要求對整個供應鏈加深聯系,加深密切關系,實現零庫存、零交貨期,有效減少成本。
(三)從買賣關系到“雙方互贏”的伙伴關系
供應鏈視角下的采購關系為“雙方互贏”的伙伴關系,供應方與需求方之間建立伙伴關系,增加了互相間的信任度,減少了信息失真的現象。在這種關系下,由于可以對產品進行實時監控,減少了許多由于需求變化所帶來風險,而且減少了很多采購過程中的談判,在減少交易的流程的過程中也降低了成本。
四、供應鏈視角下企業采購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完善采購制度,建立適時采購機制
根據市場環境的實時情況,修訂完善采購制度,建立可執行的、標準化的采購流程。對采購計劃、下單、訂單追蹤、驗收等環節明確標準,并定期回顧評價執行效果。
適時制采購(JIT procurement)是一種先進的采購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數量和質量提供適當的物品。采購人員每次訂貨前需根據季節、即將開展的營銷活動、市場環境,做市場預測,盡可能避免脫銷或滯銷。對新品或市場預期不明的產品,應多批次小定量訂貨。
(二)多舉措成本控制,采購創效
這些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廠家直簽。由原先經銷商合作切換到廠家直供,縮短供應鏈,降低成本。第二,品牌排他。采購談判時,適當運用品牌排他策略,壓低采購進價,降低采購成本。第三,適度賬期讓渡。在現金流充裕,充分測算比較資金成本和采購成本基礎上,適當縮短與供應商結算賬期,降低采購進價。第四,階梯返利。與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時,根據進貨量簽訂階梯返利條款,降低進貨成本。第五,活動費用。采購合同簽訂時,增加供應商對營銷活動提供支持的補償承諾條款。如根據年度進貨額和企業提供的場地陳列等服務內容,約定供應商支付相應的費用,并明明確付款時間和方式。第六,集中采購與聯合采購。合并、聯合集團各部門或子公司采購團隊,利用優勢資源集中采購或訂立采購聯盟聯合采購,將不同企業分散的訂單匯總起來。由于采購集中增量,帶來價格洽談優勢,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同時聯合采購,信息共享,也能節約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