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萱 牛秀麗


摘要:SBL(Subject-Based Learning)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兩種不同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為核心,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PBL教學方法可以彌補SBL教學方法的缺失。通過對參與PBL會計學課程的對象進行跟蹤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對PBL教學法的接受度、認可度和實施效果都有較好的評價,基于PBL導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是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PBL教學法
一、核心概念
SBL(Subject-Based Learning)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兩種不同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SBL(Subject-based learning)是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它以教師為主體,采用課堂講授式,授課老師掌握主動權,具有傳授系統、知識完備,傳授速度快,教學成本低和可批量實施等優點,但這種方法過分依賴于授課教師,學生主體地位被弱化,學生缺乏主動參與性,師生互動不足,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基于問題式的學習,它起始于問題,終結于問題,始終以“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和學習情境。1969年,美國神經學教授Bar-rows在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創立該教學方法,嘗試通過PBL教學方法來訓練和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隨后,PBL教學方法在美、加、英等歐美國家快速發展起來。我國PBL模式研究源于醫學類院校,現也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教學的其他學科。近年來,PBL教學法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基本理論、教育模式改革、教學過程的運用等方面。
二、PBL教學法的優點
PBL教學方法具有獨特的優點,一是教師與學生二位一體的融合學習;二是教師與學生角色方式的轉變;三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方式;四是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以問題為核心,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PBL教學方法可以彌補SBL教學方法的缺失。PBL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是PBL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展開各項活動,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
三、PBL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為了更好的驗證PBL教學法的實施效果,課題組對參與PBL會計學課程的對象進行了跟蹤實驗研究,研究設計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接受度與認可度調查,第三部分為教學效果調查。實施PBL會計學課程教學法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389份,其中28份問卷存在少量缺失值,運用相應的缺失值分析技術:均值替換、EM、回歸算法進行填充,計入有效問卷之中。本次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369份,有效回收率為94.86%。
(一)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調查問卷對象共369人,從性別上看,男同學占比22.7%,女同學占比77.3%;從專業來看,管理類專業占70.7%,經濟類專業占29.3%;從年齡上看,20歲以下占比19.8%,21到30歲占80.2%;從年級分布上看,大三、大四學生占多數,其中大三占50.4%,大四占36%,大一大二合計僅占13.5%;由于學校有畢業實習要求,有工作經歷的學生占多數,達到64.8%;隨著網絡的普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大多數學生經常利用網絡查閱資料,占比達到63.4%,說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強。此外,在參加PBL會計學課程前,大部分學生對PBL模式了解程度較低,51.8%的學生完全沒了解,37.1%的人大概了解,10.6%的學生大概了解,僅有0.5%的學生是熟知;大部分學生參加PBL課程學習時間在兩學期內,其中一學期的占66.1%,兩學期的占16.3%;曾選修的PBL課程超過一半屬于專業理論類,占比57.7%,專業實踐類占比12.7%,PBL課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占比70.7%,在選修PBL課程的目的看,66.1%的學生是為了掌握專業知識,說明學生對自身的專業知識較為看重。
(二)PBL教學法接受度和認可度
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信息之后,課題組對學生參加PBL會計學課程后對PBL教學法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進行了調查,此環節設置了20個選題,根據選項中的同意程度賦值算出平均分,“非常同意”得5分,“比較同意”得4分,“一般”得3分,“比較不同意”得2分,“非常不同意”得1分,表1是接受度和認可度的分布和平均值的統計結果:
如表1所示,調查對象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均值都是大于3,小于4,即介于“一般”和“比較同意”之間,最高分題目是“學習成果展示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匯報”,平均得分3.88,說明該PBL課程強調以小組合作的形式。20個題目中,有18個題目都是“比較滿意”比例最高,處于33.3%~47.2%之間,說明學生對PBL課程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還是良好,有兩個題目是學生選擇“一般”的比例最高,這兩個題目是上課前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和主動參與性,比例分別達到47.2%、42.0%,說明學生的資料準備工作和主動參與性仍有待加強。
(三)PBL教學法教學效果
此環節設計了15個調查題目,根據選項中的同意程度賦值算出平均分,“非常同意”得5分,“比較同意”得4分,“一般”得3分,“比較不同意”得2分,“非常不同意”得1分,表2是五種PBL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分布和平均值的統計結果:
如表2所示,此環節設置的15個問題反映PBL課程的教學效果表明,其中“比較滿意”的比例最高,處于40.7%~50.1%之間,且所有題目平均分都是大于3,小于4,即介于“一般”到“比較滿意”之間,最高分題目是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得分3.85,其他題目超過3.8分的還有加強了同學間的互動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明PBL的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實施PBL教學法應用前景
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導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學生無論在PBL教學法的接受度、認可度和實施效果的評價方面都表現出對這種教學方法的偏好。會計學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由過去單純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模式(SBL)向以問題為導向(PBL)轉變。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教師對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教育理念及時進行更新和改革,同時也對慣性教學方法進行深刻反思,擴大知識面,優化學科體系,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另外一方面,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實際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順應創造性、自主性學習的要求,大大提高自我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應用人才的需要。通過PBL在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施,能更好滿足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是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及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教學理論發展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參考文獻:
[1]郭琳琳,李愛紅.會計專業PBL教學效果研究—基于會計信息化教學的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 (3):77—81.
[2]王純杰.基于PBL教學模式的會計信息化實訓教學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 (2):48—49.
[3]胡南薇,曹強,潘倩倩.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6 (1):113—115.
[4]田恩偉,晁志,湯慧敏.基于PBL教學模式的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 (1):14—16.
[5]楊鵬飛,王怡.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 (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