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秀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是一門蘊含著豐富內容的基礎學科,其中,小學生的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對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教育問題,并提出幾點有效的養成策略,以供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意識;文學知識;問題;策略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學的重點學科,對小學生的個人成長起到巨大影響,尤其是小學生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除了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外,還起到培養小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和審美觀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現實情況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容易忽略對小學生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培養,不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制約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問題
(一)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
現階段,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教師逐漸轉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通過一系列的改變,為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內容。但是,由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比較重,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造成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課的教學中,容易忽略對小學生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培養。除此之外,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依然喜歡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而且教材的內容比較枯燥,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差,這些都不利于小學生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
(二)小學生文學作品閱讀量少
對于小學生而言,正處于身體發育和心智成熟的階段,普遍比較貪玩,在課后主動閱讀兒童讀物的可能性很低,再加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就造成了小學生文學作品閱讀量少的問題。小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文學知識十分有限,而閱讀兒童文學讀物就是幫助小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多的是學習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對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涉及很少,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比較差,無法感受到文學的內涵以及文學所體現的情感,逐漸失去對文學的學習興趣[1]。
二、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策略
(一)以語文教材為核心,豐富小學生文學閱讀內容
小學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小學階段促進小學生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要以小學語文教材為核心,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以此豐富小學生文學閱讀內容,開闊小學生的眼界,完善小學生的知識結構[2]。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要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不斷融入與學生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養成有關的教學資源,并且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小學生選取合適的課外文學讀物。由于小學生普遍比較貪玩,很難集中注意力做好閱讀,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文學讀物,并且選取的讀物內容要豐富,要給小學生不一樣的體驗感,從而抓住小學生的眼球,提高小學生的主動閱讀積極性。通過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來培養其自主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可以幫助小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逐漸養成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并且能夠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對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點養成提供基本的閱讀保障。
(二)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語文一門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內容深意比較多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字詞讀不懂,語句不理解等問題,久而久之會導致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又比較單一,過程有很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對小學生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造成巨大影響。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對于這種歷史著名事件小學生是缺少認識的,如果單獨依靠教師的講解,小學生無法真正體會那種悲壯的感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是對文章進行了閱讀,學會了幾個漢字,背誦了某個段落,而對小學生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講課前播放一段與狼牙山五壯士有關的動畫視頻,通過播放小學生喜歡的動畫視頻,可以加深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且節省了教師的敘述事件,而且生動的動畫形象與聲音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慢慢養成良好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
(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小學生深刻理解文學內容
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來源與生活,生活就是文學作品的現實映射,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般想要表達的實質內容都是作者從生活中感悟到的真諦,其中往往會蘊含著很多生活哲理和人物情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本著生活實際出發的原則,充分發揮出教師的導向作用,引導小學生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深意與情感。小學生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對小學生的未來成長十分重要,意識和知識的養成要從小抓起,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掌握好培養的時機與方式,幫助小學生走入文學知識當中,親身去體驗文學帶給自己的感悟和幫助,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將學到的文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3]。
(四)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小學生經過長期的積累慢慢形成。小學生缺少生活的經驗,對待很多事物都會感到陌生,但是隨之而來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也為小學生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養成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重這一特點,在課后為小學生布置一定的寫作任務,要求小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感想,以此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在備課《她是我朋友》一課時,文章講述的是孤兒院里一個小男孩為他的朋友輸血的故事,故事雖然十分感人,但是與小學生的生活并無關系,小學生也無法理解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之間的感情,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文章也顯得比較死板。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開始備課的時候為學生布置課后寫作練習,要求小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與朋友發生過的趣事的文章,并在課堂上朗讀出來。通過課后的寫作練習,可以幫助小學生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豐富小學生的寫作素材,同時利用寫作的方式引出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可以通過聯想自己與朋友的情感,深刻體會到文章中主人公的思想活動,加深學生對教材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時也促進了小學生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除了要重視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教學,還要重視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尤其是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的能力。為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小學生的閱讀內容,增加閱讀量,并且培養其寫作能力,引導小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楊潔.小學語文教學應滲透“文學意識”[J].文理導航(下旬),2017:54.
[2]韓雪姣.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9(12):55.
[3]王建青.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實施策略研究[J].黑河學刊,2019(0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