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國家關于信息化教育各項政策的頒布,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本文針對目前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存在教學有效性低下的問題,嘗試探索高職英語智慧課堂中有效教學的實施路徑,以期通過案例研究,尋求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有效之路。
【關鍵詞】有效教學;智慧課堂;高職英語;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朱旻媛,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智慧課堂構建與實施——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視角”(項目編號:Y201840435)、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課立方的高職《接待英語》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項目編號:2018xj09)研究成果。
一、背景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不斷深化融合,課堂教學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反饋、課堂教學互動與個性化輔導等均朝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智慧課堂應運而生。智慧課堂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技術環境,以教師的教學智慧為條件,以促進學生智慧為價值追求的課堂教學形態和教學過程。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來變革和改進課堂教學,解決傳統課堂中長期存在并難以解決的問題,打造智能、高校的課堂,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和智慧發展(孫曙輝,劉邦奇,2016)。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規劃要求將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核心理念就是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部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中指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此外,國務院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加快推進智慧創新發展,推動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也必須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構建適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智慧課堂,推進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
二、高職英語智慧課堂的教學現狀
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配備了信息化教學設備,英語教學也已引入用于智慧教學的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許多院校已建設了VR/AR實訓室、智慧教室,大力支持智慧課堂教學,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中不斷改進。但是在高職英語智慧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弊端:
1.高職英語智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低下。大多數的高職英語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的意識,但是他們整體上信息化教學能力不是很強,對智慧課堂教學理念、模式、具體實施方法及評價反饋等方面的了解還不夠透徹,智慧資源的獲取、整合和創造能力不足,更不用說能熟練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智慧教學活動,這就導致了信息化與英語教學的脫節,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有效交流,在教學活動中沒能起到主導作用,也沒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改革流于形式,教學有效性不高。
2.高職學生對智慧課堂教學興趣濃厚但滿意度較低。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智慧課堂這種全新理念的教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對目前所開展的英語智慧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普遍不高,主要體現在慕課資源的吸引力不足,任課教師對智能教學設備的使用不熟練,教學組織形式不豐富,同時一些學生對智慧課堂教學的了解不深入,不適應智慧課堂教學,自主學習效率低下,難以融入教學情境中。
針對上述問題,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探索一條有效的改革之路,使高職英語智慧課堂真正成為一個智能、高效的課堂。
三、有效教學的內涵
縱觀國內學者對于有效教學含義的界定,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教學的有效結果來界定教學是否屬于有效教學。如姚利民教授認為:有效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另一類是根據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特征或教學評價指標界定有效教學的涵義。如賈連慶認為: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學規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王鑒認為有效教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的品那個價課堂教學的指標體系。在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結果的有效性方面,李森等指出: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個方面: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高度吻合,有效果;師生以少量的投入換得較多的回報,教學有效率;教學目標與特定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吻合成都好,有效益。
要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高職英語智慧課堂教學必須探索一條實施有效教學的路徑。
四、高職英語智慧課堂中有效教學的實施路徑
1.構建高職英語有效教學實施標準。結合高職英語課堂強調實用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特點,分析和建構高職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實施標準的框架體系。該體系分一級、二級和三級標準。一級標準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二級標準包括教學目標下的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教學活動中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過程;教學評價中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三級標準包含教學目標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職業素養;道德品質等;教學活動中的自主學習的完成度;互動過程的參與;項目操作;作業與檢測;教學評價中的教師與學生;形成性與總結性;知識與能力掌握;創新思維;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效果;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綜合素養等。
2.確定智慧課堂有效教學的設計思路。對智慧課堂的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以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為目標,針對具體工作內容梳理項目或任務,并形成與之對應的職業能力體系,依據有效教學的實施標準,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原則對課程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和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將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體現于教學設計中,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3.使用智慧教學平臺支持智慧課堂教學。智慧課堂教學的實施離不開智能移動終端和智慧教學平臺,課程教學中師生使用智能手機作為移動終端,借助在線教學平臺支持智慧課堂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教師可在電腦端創建在線課程和配套資源、組建班級,學生通過手機進入課程后即可開始在線課堂學習,他們可以在課外通過移動終端登錄在線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完成配套練習和測試。智慧教學平臺能夠記錄大量的教學數據,包括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考勤、測驗結果、作業批改成績、課程記錄、教學日志等并形成數據圖,它所具備的學習分析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分析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合理的教學決策,以提高教學效果。
4.將互動教學貫穿整個智慧教學活動。依據有效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智慧教學活動的開展包含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貫穿師生、生生地互動交流,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學融合、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課前教師通過教學平臺推送微課等學習資源及配套練習,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在平臺上與教師與同學進行溝通交流。自主學習和配套練習的完成情況都會以數據圖的形式直觀呈現。教師可以把知識難點放在智慧學習平臺討論區,學生也可以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討論區展開交流討論。教師可以登錄平臺,了解自主學習情況和交流討論情況,并對數據進行分析,調整教學設計方案。
(2)課堂交流過程中的互動。在課中互動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就疑難問題展開進一步互動交流和協作探究,分享學習成果,同時教師創設任務情境,組織和指導各小組任務并給予點評,每個小組可以參與打分和評價,并結合教師的總結評價改善小組任務。這個互動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建構及智慧能力的培養。
(3)實時測評過程中的互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通過平臺推送測評試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檢測,學生通過終端完成測試并提交,測評系統自動顯示答題情況。教師根據測評反饋進行精講點評,發起討論和互評。通過實時測評,教師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點或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
(4)個性化輔導過程中的互動。通過智慧學習平臺,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輔導,學生可以在線與教師交流,在教師的指導和建議下,改進小組項目,完成校內實訓。教師也可以分批帶領學生前往校外實訓基地,指導學生完成實訓項目,總結反思。這樣的輔導方式快捷、直觀、高效,也能體現個性化教學的優勢。
5.借助校內外實訓仿真及真實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智慧教學活動最后的實訓項目拓展替代了傳統的作業作為學生鍛煉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仿真項目在校內云網絡實訓室和校內實訓基地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教師也可以把校外實訓基地及企業、政府的真實項目引入實踐教學,帶隊指導學生開展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在真實情景下的綜合運用能力及素養。
6.采用多元化智慧教學評價。課程的教學評價采用多元評價的方法,涵蓋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內容的多元。評價主體不僅僅是教師,學生也能參與評價。評價方式的多元體現在注重形成性評價結合總結性評價的方式。評價內容的多元體現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的綜合表現。每個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數據是在線學習評價的重要依據,包括自主學習情況、課前課后練習完成情況、隨堂檢測答題情況、在線參與度(討論、發帖、投票等)。線下評價也是智慧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成果展示及在校內外實訓項目中在表現。
五、總結
理想的有效教學能夠改善高職英語智慧課堂的現狀,提高教學效果。高職英語教師應加強對有效教學理論的研究,勇于探索實施有效教學的新路徑,引導學生融入高職英語智慧課堂的教學,真正落實智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曙輝.劉邦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2).
[3]吳砥,邢單霞等.走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三[J].電化教育研究,2018,(6).
[4]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DB/OL].http://laws.ict.edu.cn/laws/new/n20190313_56766.shtml,2019-03-14.:32-34.
[5]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6]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代大學教學,2004(5).
[7]賈連慶.有效教學理論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太原大學學報,2008.
[8]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李森,張家軍等.有效教學新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