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精神滋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精神命脈。高校肩負著將優秀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開拓教育資源,完善教育方法,不斷汲取養分,從而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所蘊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始終灌溉著中華民族。高校為培養新時代人才,需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風雨,一直影響著華夏兒女。學習和踐行其中各種優秀的思想,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增厚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文化自信,提升個人修養,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非凡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影響著中華兒女,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一直維系中華民族統一、團結。歷來無數仁人志士通過言行壯舉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如“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位卑未敢忘憂國”、“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都抒發了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情懷。雖然我們現在走出了流血革命、生死存亡的時代背景,但是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繼續傳播下去。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熱愛偉大祖國,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精神,以愛國之情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去書寫人生華章。
(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被稱作禮儀之邦,與我們根深蒂固的優秀傳統有著巨大的聯系。深入挖掘和學習其中的道德規范,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責任擔當意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道德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忠孝榮辱觀念,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修養,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
(三)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的道路越來越寬,使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迅速噴涌,各種思潮、各種觀念沖突加劇,各種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日益激烈。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持續加強對中國的價值觀滲透。在這種背景下,需要迫切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們擁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華文明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基礎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同源性,在價值理念上具有契合性,在價值追求方面有著相似性,將二者融合刻不容緩。
(一)文化基礎上的同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部分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人生觀教育方面,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做一個賢者或者做一名君子,這與“君子喻于義”,“君子懷德”,“君子不器”有著相似性。又如在道德觀教育方面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吸收了優秀思想中“以德立人”的人道準則。再如政治觀教育方面要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包括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也是當代大學生開創未來的精神動力。
(二)價值理念上的契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理念上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君子喻于義”,“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些價值理念一直都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并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具有契合性。
(三)價值追求上的相似性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與古人致力于培養“賢人”、“君子”乃至“圣人”是相似的。另一方面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但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還具有堅定的定力等,從而鼓勵他們為社會主義奮斗,繼而實現共產主義,這與古人培養人才報效國家的目標是一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自然維度追求天人合一,在個人維度追求君子人格,在社會維度追求社會和諧,在國家維度追求家國同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追求方面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選擇和借鑒。
(一)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內容,不但“授之以文,”還要“約之以禮”。“文”主要指書本知識,用居安思危、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等思想智慧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灌溉學生頭腦。“禮”是指行為規范,化繁為簡地將簡單的行為規范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學生傳授“禮”、“義”、“廉”、“恥”、“忠”、“孝”、“悌”、“信”等道德規范,讓這些道德規范“入心”。
(二)充分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師應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手段充分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孔子是一個博聞強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他本著“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建議教育者可以借鑒儒家“循循善誘”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效果,課堂上避免理論灌輸貫穿全課,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時間,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誘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做到學思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學習環境,但是現狀是,大部分大學生只達到了只“通”不“專”的境界,為此應充分應用“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做學問從廣博出發,繼而務精深,最終達到簡約。
(三)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明確的教育目標,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注重培養人的擔當意識;“家國同構”的愛國主義情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精神;“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的廉潔文化;“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忠孝觀念等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目標,就是通過文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擔當意識、愛國情懷、誠信精神、忠孝觀念等全面發展的人才,更努力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9.
[2] 遲成勇.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融合[J].思想理論教育,2014(12):63-67.
[3] 渠彥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性審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11):65-69+81.
作者簡介:楊薇(1992- ),女,黎族,遼寧本溪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