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婷
摘 要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學生價值觀、態度、情感的形成,校園景觀文化性的營建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具有深遠的影響。基于此,通過實地調查和師生訪談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中文化性營建現狀進行研究,以此為基礎分析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中的不足和問題,最終對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的挖掘和開發提供建議。
關鍵詞 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30
隨著職業學校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高峰,校園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發展,而校園景觀作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校園景觀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除了美學表現不夠、互相模仿、缺乏特色之外,對學校歷史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和挖掘更是十分缺乏[1]。目前,我國職業學校在校園景觀的文化性營建上重視程度普遍不夠,相關的研究和開發上也相對較少。
1 不同園林要素在校園景觀文化性中的營造現狀
1.1 植物
通過實地調查和校史查閱,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淮安農校”)校園綠化木本植物種類有100多種,其中超過90%的大喬木樹齡超過30年,樹冠濃郁,充分體現了該校“農”字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彰顯了園林式的校園特色。校內設有多個小游園,環境優美,各有特色。以百草園為例,該園以菊科、百合科、鳶尾科等一二年生草花、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為主,配以部分小型花灌木成景。該園由園林專業師生共同設計施工完成,通過實踐不僅營造優美環境,也再次踐行了“教學與生產合一”的辦學理念。同時,園中主入口設有小型樹種廣場,以桃樹和李樹為主要樹種,也體現學校教書育人的信念和“桃李滿天下”的美好期待。蘇東坡曾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有形容梅花傲骨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古往今來竹子、梅花等傳統植物就備受文人雅士的偏好,用來表現他們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在實地調查中,淮安農校多處辦公樓附近綠地種有成片竹林,教學樓附近種有梅花,校內很多地方都分布具有寓意的植物,師生在享受優美環境的同時,還能在校園景觀受到“勤儉公誠”校訓潛移默化的影響。
1.2 園林小品
園林小品可以通過其直觀的形象,并結合題字點景等方法,成為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據調查統計,淮安農校景觀文化性營造的園林小品主要有雕塑、景觀石、宣傳欄等。如主教學樓前的廣場中心花壇屹立著刻“耕讀傳世”字樣的景觀石,直接點明了學校百年傳承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學校務真求實的文化傳承和為“農”地辦學特色。行政樓前的廣場中心布置的“崛起”雕塑,彰顯了作為周總理故鄉的一所職業學校對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解讀和決心,也體現學校對莘莘學子的期待和鼓勵。近幾年,淮安農校在校園綠地中增加了多處主題教育宣傳欄和標語,師生在學習之余,增強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敦促自己努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一分子。
2 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2.1 校園景觀文化性特色不足
在對比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很多雷同和類似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得各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文化特色逐漸消失。淮安農校是一所農業類的百年老校,同時又位于京杭大運河畔,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然而,在淮安農校的校園中卻很少有體現和承載這些文化的景觀和元素。校園綠化景觀受傳統教育的思維影響,大多只是為了滿足綠化覆蓋率的要求,并沒有太多具有獨特文化符號的植物景觀[2]。校園景觀小品和雕塑也主要集中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且分布范圍有限,表現形式單一,未形成特色文化景觀表現體系。
2.2 各園林要素之間風格不協調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可以通過物化的形式來展現和承載,常通過有象征意義的雕塑、小品、植物和建筑等園林元素來表現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特色、學校的成長印跡及社會服務價值,從而使人在校園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感受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等文化底
蘊[3]。通過調研發現,淮安農校校內的建筑群體風格缺少統一性,保留的歷史建筑、教學樓、行政樓、學生宿舍之間從建筑特色、色彩及綠化風格上均未能統一,同時在空間形態上節奏和變化不足,各園林要素風格不協調,未能構成有機整體,使得整個校園的形象不夠突出,文化特色不夠明顯。
2.3 校園景觀互動性不強
丹麥建筑理論家揚·蓋爾說過:“沒有戶外活動,最低程度的接觸就不會出現。”在訪談過程中,師生們普遍表達希望在課余飯后有散步、休閑的空間,但是校內布置的廣場和小游園很難滿足需求。實地調查中,校內廣場大多植物群落簡單,小品形式單一,觀賞性不強,且無休息設施,很難讓人融入其中。小游園中雖植物相對種類豐富,景觀效果比廣場好,但是養護管理不夠,植物肆意生長,病蟲害嚴重,影響了觀賞效果。園中設置的休息設施數量少,也無法滿足師生的需求。因此,校園景觀的互動參與性很少,校園景觀文化性的作用也無法體現。
3 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的建議
3.1 注重學校歷史,挖掘地域文化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營建可以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個區域的文化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具有某種規范力量及潛在教育功能,能使學生領會其所提供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使用人群。職業院校要綜合利用各種方式和方法,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校園景觀作為職業院校整體的一部分,除了美化、觀賞等作用,也要注重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結合學校的歷史底蘊,挖掘地域文化特性,選擇典型的地域文化符號[4]。職業學校應在校園景觀規劃中,將人文與藝術相融合,讓校園場地體現出自然溫馨與文化感染的雙重特點,促進師生的交流互動。每所職業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學校要繼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內涵,在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時不能照搬照抄,要敢于提出新想法、新思路,有機結合傳統與創新,發揚自身的優勢,進而增強學校競爭力[5]。
3.2 注重系統規劃和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校園景觀應將營造和開發該校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核心之一,進而打造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園景觀。這樣的校園景觀不僅視覺美,還能有益于師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起到寓教于景的作用。一個好的校園景觀應將植物、建筑、小品等園林要素融會貫通,系統化設計,最終打造具有統一風格和特色的校園景觀。同時,還需要對校園的整體功能分區、道路組織和空間布局進行系統設計,并與學校的長遠規劃結合起來,維持校園景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校園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景觀規劃中不僅要將校內各部分有機結合,還要讓校園與周邊環境良性互動,形成具有獨特地域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校園特色景觀。
3.3 加強景觀互動式體驗,增強其感染性
職業學校是學校的一類,也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所。校園景觀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增強師生學習的樂趣,達到身心放松和積極向上的目的。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在不脫離功能性的基礎上,還要以參與式、互動式設計的理念為指導,充分了解參與者和使用者的所思所想,增加互動體驗感,增強校園景觀的舒適性與娛樂性[6]。在此基礎上,著重渲染對景觀元素獨特的文化內涵進行設計和展現,使校園文化景觀為參與者所接受,促使師生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慢慢培養對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4 結語
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建設,要在正確分析和解析其地理位置和功能性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學校歷史文化、辦學特色、地域文化等,以景觀小品、植物、建筑、等園林要素多方面多角度地綜合展現,將地域文化和校園歷史有機融入到校園景觀中,營造具有獨特風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園景觀,延續學校人文歷史和文化精神,給廣大師生提供一個美麗舒適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 凌丁,陸琦.農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4(34):20-21.
[2] 崔威海,黃壓西.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
(12):144-145.
[3] 康敏,周建華,葉綿源,等.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營造探析——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為例[J].南方農業,2010(4):28-32.
[4] 孟妍,劉紓.大學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理念[J].園林生態,2019(6):99.
[5] 陳國梁.基于校園文化背景的校園景觀設計[J].文教資料,2019(22):78-79.
[6] 蔡琪慧,孟梅林,張慧.大學校園景觀對大學校園文化的營造[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11):164-16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