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瑞
摘 要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國內外作出的莊嚴承諾,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臨夏市搶抓國家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采取扎實有效的精準扶貧措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向縱深發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 精準扶貧;兩不愁;三保障;脫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58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確定的調研課題,圍繞扎實推進脫貧攻堅“3+1+1”清零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多次深入市直相關單位、各鎮、村、貧困戶中,對臨夏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近年來,臨夏市搶抓國家支持“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使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5 943戶2.51萬人下降至2018年289戶1 052人,貧困面由2013年的27.83%下降至2018年1.22%。臨夏市2018年順利通過省級和國家兩次評估驗收,經省政府批準2018年9月退出貧困縣序列。
1 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做法
1.1 牢記使命、強化責任,健全組織體系
臨夏市委緊盯以德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旅游扶貧措施,建立健全組織體系。1)市委、市政府分別與各鎮、鎮與幫扶單位、單位與幫扶責任人層層簽訂責任書,以責任制度細化明確了脫貧目標、職責任務。2)完
善幫扶隊伍體系,增強幫扶工作后勁。從各單位選派57名優秀科級干部擔任鎮村第一書記、副書記,選派211名業務骨干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并從全市107個幫扶單位中確定3 642名幫扶責任人,聯系5 963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齊抓共管的幫扶網絡,開創了縣級干部有抓手、科級干部有責任、幫扶干部有目標、職能部門有舉措的工作局面。3)通過東西協作結對幫扶、百企幫百村、項目幫扶等綜合幫扶措施,不斷拓寬幫扶工作局面。在東西協作結對幫扶中,廈門市思明區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 163萬元,實施了光伏發電設備安裝、特色養殖、南龍鎮單子莊小學建設、八坊十三巷展館建設等7個建設項目;建立了廈門市來臨支教支醫機制,設立了臨夏市廈門勞務工作站,每年向廈門市分批輸轉勞務人員150余人,有效緩解了群眾就業難問題。
1.2 注重黨建引領,推動“三變改革”,拓寬增收渠道
有效地把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最大的優勢,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基層黨建工作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全面推行“支部+三變+企業+農戶”模式,探索出一條土地流轉+返聘務工、技能培訓+產業帶動、承包經營+保底分紅的產業合作幫扶模式,有效提升了貧困戶自主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產業扶貧效應[1]。
南龍鎮馬家莊村由村黨支部倡導,組織成立馬家莊眾興集體經濟產業合作社,鼓勵建檔立卡戶積極入股(每股1 000元)參與分紅合作社的方式,圍繞“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模式,美化村容村貌,助力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為目的,以農戶種植、政府補貼的方式,引進2萬株四季玫瑰,動員精準扶貧戶進行培育種植,開花后既可作為景點觀光旅游,又可采摘烘干作為玫瑰花茶出售的馬家莊村玫瑰種植產業合作社為重點的文旅產業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既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拓寬了安置建檔立卡戶就業增收渠道,實現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
1.3 實施以德扶貧,彰顯人文關懷,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
針對部分貧困家庭存在子女不孝、游手好閑、鄰里不睦、家庭責任意識不強等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德扶貧”新理念,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1)市委黨校編印了以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惠農扶貧政策、實用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邊先進典型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以德扶貧宣傳手冊》,分發到建檔立卡戶和相關部門單位,作為以德扶貧宣傳教材。2)突出政策法規宣講,成立了宣講組,在各鄉鎮和村深入開展鄉鎮和農村養老、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律政策和農村法律法規實踐宣傳。3)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全市評選表彰“好婆婆好媳婦”131名、“好兒子好兒媳”63名等。4)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美德為主題的農村大舞臺活動。精心舉辦受大眾歡迎和積極向上的藝術表演,通過一系列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幫助貧困戶完全改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探索出了一條“以德扶貧、立德脫貧”相結合的新路子。
1.4 推進教育扶貧,提升民生素質
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全面實施“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扶貧措施。1)全力保障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面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制度,為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資助。對于建檔立卡家庭順利接受義務教育,在享受每生每年800元營養餐改善計劃、免除小學到高中階段全部學雜費、教科書費基礎上,對寄宿生按小學生1 000元、初中生1 250元標準的發放生活補助費,并按建檔立卡戶家庭學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2)完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4—2018年,全市利用中央和省財政資金2.3億元,新建擴建幼兒園28所、中小學48所;35個行政村實現幼兒園全覆蓋,2019—2020年規劃新建各類中小學幼兒園24所,其中中學2所、小學7所、幼兒園15所。進一步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化發展。
1.5 聚力健康扶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使貧困人口也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有效降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探索出了健康扶貧的新途徑。
1)實施義務巡診,轉變健康觀念。從城市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抽調由內、外、婦、兒、檢驗等不同專業100多名專家副高職稱或主治醫生、組建了4個診斷專家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小鎮、對先后投入550余人次歷時6個月從全市所有的建檔立卡戶、醫療服務開展6輪之旅。2)“七個一”醫療扶貧措施制定包括系統調查、體檢、建立健康扶貧手冊、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的簽署、診斷和治療計劃的制定、建立指定的醫院和慢性疾病卡。3)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制度。所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市醫院、民營醫院為開通了綠色通道,縣鄉定點醫療機構對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鄉參保居民患有50種重大疾病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制度,不收住院押金、不設起付線,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也減輕了經濟負擔。
2 精準發力,務實抓脫貧
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真正做到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2]。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重要指示精神,第一時間調整完善工作思路,繼續保持脫貧攻堅態勢,鞏固脫貧成效,措施不變、力度不減、勁頭不松。1)繼續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堅持四級幫扶體系堅持每周調度會議制度,把精準扶貧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從脫貧一線培養選拔任用干部,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2)精準發力務實抓脫貧。緊盯全市目前尚未脫貧的289戶1 052人,始終保持標準不降、措施不變、力度不減、勁頭不松,認真分析致貧原因,完善落實“一戶一策”,因人因戶精準施策、靶向治療,持續加大幫扶力度,深入實施健康扶貧“七個一”工程、教育扶貧16項舉措和民政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等政策措施,全力解決貧困群眾最急需最緊迫最現實的困難問題。3)持續用勁鞏固脫貧成果。高度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持續保持攻堅態勢,集中精力全力推進“3+1+1”清零行動。4)持續深化以德扶貧。深入貫徹落實“扶德、扶志、扶智”三扶并舉的精準幫扶措施,抓思想引導,抓政策宣講,抓典型帶動,抓矛盾化解,用身邊的人和事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愿望和內生動。
3 經驗體會
3.1 組織保障是前提
要切實落實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全面負責的領導責任制建立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包鎮,縣級領導包村,鎮村干部包社、單位干部包戶的四級幫扶組織體系,實現對貧困村、貧困戶、困難群眾的幫扶全覆蓋;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強有力保障。
3.2 政策支持是保障
中央、省、州政策的支持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從省委省政府到臨夏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高度關注臨夏市的脫貧攻堅工作給予政策和資源大大加強了信心臨夏市扶貧干部和群眾攻堅的信心。
3.3 進攻的精神是關鍵
廣大黨員干部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讓他們抓住保持只爭朝夕、抓工作落實、大力弘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省精神和“愛國守法、重商敬業奉獻、團結和睦、包容信任”的臨夏精神是脫貧攻堅的不竭精神動力,堅定必勝信心,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實實在在創造出了經得起實踐、人民檢驗的實績。
3.4 以德扶貧是動力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先要扶志。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要雙管齊下,因戶施策、因人施法,引導貧困群眾從根本上轉變“等靠要”思想,徹底拔出失德致貧的窮根。
3.5 產業富民是重點
立足市情,發揮區位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大力發展投資少、見效快,農戶直接受益的鋼架大棚蔬菜種植、牛羊養殖產業,鼓勵貧困村發展草食、畜牧、蔬菜等特色產業,增強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年強,張蘭英.圍繞合并抓黨建 抓好黨建促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999(3):20-21.
[2] 郭煦.全國人大代表、瑞金市委書記許銳:不獲全勝決不收兵[J].小康,2019(9):28-29.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