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功
【摘要】文化是民族之根,亦是一國之魂。我國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古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歷史文明的贊歌,淵源悠久,歷久彌新,給每位華夏兒女心中都種下一顆堅定不移、堅強不屈的心,正是這震人心魄的文化情懷,陪伴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征程!初中語文是學生拜讀經典、聆聽圣人之誨、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教師要善于利用該陣地,將傳統文化有效地嵌入其中,讓學生能夠沐浴在文化之下,受其熏陶,成為一個推崇文化、傳承文明之人。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契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141-01
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契合的意義
要知道,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養,而將傳統文化契合到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健全學學生的人格,并達到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目的,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的感受文化的氣息和其魅力,受其熏陶,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與此同時,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能夠加深學生對本國或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認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我國傳統文化,體會古人的智慧。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了許多經典文章,除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外,還能夠滋潤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完善學生的品質及健全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的情感,尤其是愛國情感。
二、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契合的策略
(一)汲取教材營養,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在質與美的剪影中,初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精美化身,給學生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和精神圣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契合與滲透,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繼承觀念,積累文化素養,參悟文章中所滲透出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明辨是非,知曉善惡,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鑒賞語文作品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比如,在教學《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時,由于這兩首詩歌都是有關于田園的,為讓學生能夠細品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并讓其通過對田園詩及田園生活的理解,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人們所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之源的恬淡曠達,從而促使學生逐步學會欣賞田園詩,并通過語言表象,領悟其中的精神內涵,筆者借助悠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田園,讓詩歌的魅力牽引學生“披文入情”,汲取詩歌的力量,凝練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的學識和精神世界,讓其洗去滿身的郁悶、繁華與喧囂,促使其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靈,并擁有像陶淵明一樣的曠達情懷,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學生的語文學習會如陸游所說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積累文化知識,豐富學生語言
許多初中學生反映自己在寫作之時常無物可寫、無情可表,究其根本,是由于學生的文學素養還不夠深厚。若想“下筆如有神”,要“善假于物”,簡單來講就是可借助傳統文化之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文化知識,并善于借鑒、運用其中的語言,或借助其豐富的內容逐步凝練自己的寫作語言,長久堅持,便會達到“厚積薄發”之效。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為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這個寧靜的田園生活,了解其所描繪的理想社會,筆者引導學生關注該文章中的語言,如豁然開朗、屋舍儼然、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黃發垂釣、怡然自樂等等,以從中感受到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以及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這桃源風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它美在環境優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桃源又帶著一層神秘的紗,桃源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亦很神秘, “不復得路,探訪未果”。桃花源中有何幸福,男女老少,“怡然自樂”“往來種作”,衣食無憂,見有客來,“殺雞做食,皆出酒食”,民風淳樸,可見一斑。這樣美的桃花源,自然給學生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其凝練的語言又給學生以好的榜樣,成為學生積累語言的必備課文。如此美的生活在現實中還有待探尋,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新時代的學生,要以國之興旺為己任,樹立起愛國主義情懷。
以上是筆者的粗淺建議,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陳修德.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1):88.
[2]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