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宜
摘要:主題式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及學習活動整合在一個特定的綜合情境,形成主題式教學的教學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黑龍江五常大米”為主線,根據課標要求設定情境由淺入深的學習農業區位因素,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發現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評價一個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等熱點內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 農業區位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04—02
2017年版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和全球問題,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地理課程之中或之后形成的,并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由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等組成。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逐步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課程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避免傳統教學方式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狀況發生。
一、主題式教學簡述
主題式教學模式是將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及學習活動整合在一個特定的綜合情境,形成主題式教學的教學思路。用問題鏈的方式把握教學是主題式教學的核心主線,采用問題引領學生理解建構知識、技能體系和學習內容,可以有效防止教學的碎片化,有助于學生運用地理學科的核心方法和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主題式教學模式需要確立一個良好的、高動機的學習情境,圍繞有意義的主題進行教學,檢驗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水平,從而全面反映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能力。可以加速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整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獨立思考和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斗志,還可以打破集體教學這種單一組織形式,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1]。
主題式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第一,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情境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將所學內容與情景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主題。有條件的學??梢砸罁W校或者所在城市的周邊環境創設情境,或者模擬情境進行主題學習。第二,主題式教學的關鍵是問題設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心理發展特點設計問題,依照問題的邏輯順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有法、有序、有趣的學習過程。設計的問題要能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并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地理核心素養能力。[2]第三,教學設計上時刻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通過多媒體、圖片、文字等信息激發學習動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應用
農業區域因素中課標要求是:知道農業的含義及其特點,能說出農業區位的含義;能夠根據材料分析出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舉例說明農業區位的變化;能夠利用區位知識,對自然因素進行利用和改造。教師設定的情境中能讓學生具體分析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掌握人文地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聯系實際生活,解決現實問題,提升實踐能力,培養空間思維習慣,強化對信息的運用。
本節課以“黑龍江五常大米”為主線,根據課標要求設定情境,由淺入深地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通過環環緊扣的活動探究,巧妙突破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評價一個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等熱點問題。
1.巧用導入,引入主題情境
教師分別展示超市里兩種大米價格的圖片,第一張圖片是黑龍江的五常大米,5千克128元,第二張圖片是普通大米,5千克40元。民以食為天,稻米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食,為什么東北五常大米比普通大米賣的價格明顯高出許多?都是大米,黑龍江五常的大米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通過觀看圖片,聯系實際生活引出主題,激發學生的熱烈討論,促進學生逐步步入主題情境,進行下一步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
材料1:水稻習性。水稻是好暖喜濕的短日照作物,在生長期間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播種期日均溫需要穩定在10—12℃以上,齊穗期的候均溫要求高于20—22℃。單、雙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別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材料2:種植水稻的步驟。步驟包括:播種—>育秧—>插秧—>管理—>收割—>脫粒。可見水稻種植需要大量勞動力精耕細作,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
圖1 播種
探究活動1:
結合材料1、材料2,提出問題:請根據水稻的生長習性、水稻種植步驟,結合中國氣候及氣溫降水量圖、中國的人口分布圖(圖略),你覺得水稻應該種在我國什么地方?請在中國地形圖上推測、勾畫我國的主要水稻產區,為什么種在這里?
讓學生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和水稻種植步驟圖片,結合中國氣候、氣溫降水量圖、中國的人口分布圖,分析我國水稻主要種植地區及在此地區的原因,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圖片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框架,為進一步分析什么是農業區位因素做鋪墊。
探究活動2:
分組討論總結種植水稻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種植其他農作物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通過推測、勾畫水稻的主要產區,引導學生理解區位的含義,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區位的含義。一是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進一步概括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從社會經濟條件與自然條件兩方面分析;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政策、交通、市場、科技等)對農業生產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自然條件(地形、土壤、氣候、水源等)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材料3:黑龍江五常市是我國優質稻米生產區,其大米以特有的品質享譽全國。其農田面積高達210萬畝,有機黑土高達2米,長達130天無霜期和2629小時的年平均日照量。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該地水稻從播種到收獲的天數較其他地區長。
材料4:五常市位于黑龍江南部,省轄縣級市,哈爾濱市代管。北接松嫩平原,拉林河從東南流向西北,斜貫境內。(圖略)
探究活動3:結合圖文資料,說明五常大米品質優良的原因。
根據農業區位因素,讓學生學以致用,明白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各地區由于熱量、光照、水分條件、土壤肥力等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因素對農作物產品質量的影響:黑龍江五常地區夏季高溫多雨,降水豐富,水源充足;晝夜溫差大;緯度較高,夏季日照時間長,水稻生長周期長;黑土肥沃;冬季漫長而寒冷,病除害少,農藥使用量少,因此五常大米品質優良。
材料5:水稻的特殊產區——寧夏平原, 自古享有“西北明珠”“塞上江南”的稱譽,而今依舊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特色農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水稻穩產高產。(圖略)
探究活動4:評價寧夏平原種植水稻的自然區位條件。
讓學生進一步靈活運用農業的區位因素結合實際案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一步加強識圖、析圖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
以上探究活動均圍繞“黑龍江五常大米”這一主題,以一系列探究活動為引導,由易入難,由淺到深,推動教學活動的展開,并且設置了比較分析,進一步提高其區位分析能力,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農業區位因素,能說出農業區位的含義,能夠根據材料分析出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評價一個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
三、效果與反思
學生普遍能夠結合材料信息,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分析一個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但是具體到氣候方面包含: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細節化方面,綜合思維有待提高,需要課后一定的練習理解、鞏固、運用。教學設計中缺乏視頻等更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探究活動梯度上還未引入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中學生遠離生產實踐活動,地理課堂需要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感受到主題式教學中地理學習的樂趣、地理思維的奇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平常生活中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發掘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線索,關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等素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創設情境,以問題鏈方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鐵軍.淺析“主題式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85.
[2]葉回玉.培養高三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題式教學探析——以福建石斑魚生長及開發利用的主題為例[J].地理教學,2016(24):36.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