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詠
【摘要】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命脈, 通過作業練習,可以讓學生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言感知力,發展思維,讓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寫作能力,與人交際的口語能力,這就是“語文素養”。
【關鍵詞】現狀? ?作業設計?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14-02
一、小學語文作業的現狀
1.小學語文作業缺乏趣味性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語文作業缺乏趣味性,學生即使完成作業態度上也很不情愿,如此就會使作業的價值大打折扣。多數語文老師在上完一課新課之后,都是千篇一律布置抄生字,抄課文,機械地抄寫,重復做題,學生全無興趣,更別說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于是,應付、潦草地完成,不好的學習習慣無端滋生,更沒有語文能力的習得。
2.小學語文作業缺乏階梯性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就要清楚小學各個年級不同能力的培養,小學生還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其學習能力差異較大,成績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對學生采取階梯化的教學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此一來能夠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3.小學語文作業缺乏有效性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學習必須面向生活,老師應該積極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和文字運用的領域,積極構建與各學科間的學習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讓學生能運用靈活的方法去學習、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掌握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在設計課程作業的內容時,既要強調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培養,也要注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落實,突出開放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
1.關注課前,未雨綢繆
有效的預習方法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學生善于質疑、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前,我布置了這樣的預習作業:(1)通讀課文,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疑難字,要多讀幾遍。(2)摘抄課文中的四字詞語。(3)選你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讀,讀熟。(4)認真讀課文的第3、4自然段,畫一畫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哪些神奇的景觀?(5)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搜集資料完成“世界三大峽谷是哪些,位于哪里,它們的長度、深度分別是多少”。(6)根據課文內容,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這樣的預習作業布置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初步涉及搜集資料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既能滿足學困生的需要,又能滿足有能力的學生自己探索和發展的需要,有余力主動探究更高要求的作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2.有效課堂,百花齊放
課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在安排課中練習時需要緊扣教學內容,布置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練習題,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盡可能使班級內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如教學《鄭人買履》,如果教師只按照傳統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則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我會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個情境,然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演一演,以此為課堂作業,再讓學生說出“鄭人最可笑的一幕你有沒有演出來”,并在課堂結尾通過欣賞同學的表演回顧課文,就能夠促進學生加深印象,更有利于學生背誦。
3.拓展課后,影響深遠
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是課后作業的設計,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已具備的能力參差不齊,也各有不同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有準備地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還能提高作業完成的有效性,獲得滿意的效果。如,我在教學《禮物》這單元課文后,我設計一個“作業超市”,“商品”如下:(1)挑戰一分鐘記憶——會讀會寫本單元至少20個詞語。(2)采集創編——會用本單元至少三個四字詞語說一段話。(3)諺語和歇后語各3句。(4)以“禮物”為主題,出一份手抄報。(5)自主設計一個最好的禮物送給長輩,并把送的過程寫成周記。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以上三項作業完成,有能力的可以挑戰四項、五項完成。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關注學生的差異,作業應分層、分量;注重能力的培養,作業應開放、豐富;學會合理的評價,形式應彈性、多元。執教老師潛心準備,課前、課堂、課后用心設計作業,學生的語文素養必然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家平.巧設作業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2(01)
[2]楊維華.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的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