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美
【摘要】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培養初中生素養發展的必備課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公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道德素養與法治思維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初中生的教育不僅要重視文化課程的培養,也要注重思想道德的發展。本文探討了該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養并且建立法治觀念及意義。
【關鍵詞】初中生? 道德與法治? 素養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64-01
道德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精神基礎,而法律是為社會平穩運行,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的保證。道德與法律兩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一方面道德為法律提高價值基礎,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初中生正處于成長時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所以培養初中的道德和法治觀念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度教學,可以使初中生抵御不良思想,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初中生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一種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思想體系,同時明白作為中國公民,我們享受什么樣的權利便要履行相應的義務[1]。培養初中生法治思維,主要是培養出他們解決問題靠法律,維護自身權利靠法律的意識。培養出他們認識到在學習生活中,或者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成型時期,這時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初中生急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完善自己。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從大量的歷史與現實材料中,了解成功人士的案例,培養德智體美的發展。修身養性向來就是青年人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所以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四有青年,無愧于時代與民族的托付。
(三)構建初中生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存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結合教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講解一些時事熱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但是愛國不是盲目的,現階段,大多青年都過于偏激,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所以很容易被輸入偏激觀念,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愛國應該是理性的,忠于自己的文化信仰,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為國家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通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愛國,為祖國培養新一代的青年。
二、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善于運用多媒體教學
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化社會,多媒體產品如春筍般涌出,如今的教學課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更加豐富多彩的開展教學課堂,利用短片、圖片等多樣化形式,向同學們展現出生動的道德與法治的案例,可以帶來更直觀的感受。二是利用新媒體,讓道德法治課堂融入到學生們的生活之中,關注學生課堂之外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用視頻文字圖片等手法記錄下生活中關于道德與法治的案例,并帶入課堂中交流學習,通過這種方式挖掘學生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三是新媒體教學可以增加課堂的時效性,增加老師與學生的緊密聯系,很多課堂上,學生并不敢大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不敢大膽言之所想,而新媒體的存在,可以換一種形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網課模式,教育者與施教者處于平等地位,大家可以在同一個聊天室言暢所欲言,可以線上線下交流,這樣關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可以成功脫離了空間時間的限制,進而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
(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教育,更要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除了課堂上的理論教學以外,更要帶學生深入實際。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活動,學校在學期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敬老院獻愛心,或者在平常學習中可以組織學生向貧困山區獻愛心交筆友等活動。道德的培養單靠課堂的教學是不夠的,只有深入社會實踐,才能讓道德觀念深入人心。
三、結語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階段,所以在這一時期嚴抓道德與法治教育十分重要,學校和家長應該以德育為先,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成長觀念,課程依托教材,聯系實事,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青少年。
參考文獻:
[1]韋有多,劉若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