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錄
【摘要】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關鍵詞】高中數學? 探究性學習? 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127-01
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學習成為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學習方式呢?
一、“探究性學習”的涵義
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對它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實施,因此,正確理解“探究性學習”的涵義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探究性學習”是相對于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觀。作為學習觀,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探究性學習情境中,學習者以問題解決為主要的內容,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對它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實施,因此,正確理解“探究性學習”的涵義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精心創設情境,激發探索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要解答的問題往往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機械地呈現給學生,學生感受不到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意義或價值,只是被動地接受和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缺乏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和發展。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沒有對問題的發現也就談不上對問題的探究,而問題往往產生于學生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來探索與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創設情境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創設情境的形式要多樣化,可結合生活創設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創設情景、通過講述故事或事件創設情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現場表演創設情景等。在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
三、注重學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合作探究是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在小組討論合作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應積極參與到學生中間,這樣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還可以密切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學生只跟在別人思維后面走,沒有獨立見解,很容易形成思維的依賴性,這有待于教師及時地發現、調節、解決。另外,小組合作要限時限地,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地樂于合作。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通過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不同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
四、在數學課堂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鄭璘玲. 《情境創設要引領學生有效參與課堂》2009.4
[2]《高中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化案例研究》的研究報告. 教育論叢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