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妍
摘要:綠色產業肩負著宿遷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重任,同時承載著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和諧發展的非經濟任務。宿遷市堅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理念。本研究結合宿遷市綠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現代服務業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綠色化水平較低、物質資料生產循環過程存在低碳短板現象、缺乏推動主導產業鏈式發展的關鍵項目等問題,提出因地制宜,將地方資源稟賦和政策優勢匯聚成產業發展的凝聚力,借助“互聯網 +”促進并協調宿遷市綠色產業鏈的發展,從而帶動宿遷市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宿遷市;綠色產業鏈;瓶頸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7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11-0113-03
一、宿遷市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服務業效率低下,創新不足
現代服務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值更高、綠色環保更強的優點,是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宿遷作為江蘇的欠發達地區,需要依靠現代服務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宿遷市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已經初見規模,2015年營業收入1 946 204萬元,營業利潤166 624萬元;2016年營業收入2 167 840萬元,營業利潤180 351萬元;2017年營業收入2 351 204萬元,營業利潤202 860萬元(數據來源于宿遷市統計局官網)。就宿遷市自身縱向比較,服務業發展呈穩健式、遞增式發展,但宿遷作為蘇北經濟落后的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依然存在低、少、弱、散短板現象,還處于江蘇市場上的劣勢地位。據統計, 2015-2018年宿遷市服務業發展數量、資產總計、營業收入等都在增加,但與江蘇省其他城市比較依然落后,與蘇南服務業發展相比較差距更大。主要問題表現如下:服務產業之間缺乏互動,時間與空間不能分離,現代服務業的承接不順暢,導致優勢服務產業不明顯;現存的服務產業缺乏高新技術支持,沒有自主品牌,沒有進入市場化競爭,且市場規范化程度較低,競爭秩序混亂,企業信用度不能滿足企業與個人的需求;宿遷市服務業內部結構轉換和升級還不完善,真正的金融、保險、軟件服務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還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的創新商業模式;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關系有待調節,缺乏行業和空間上集群的現代服務業;新的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智力及知識型服務業領域狹窄甚至是空白。由此可見,服務業綠色化發展水平較低是宿遷市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的瓶頸之一。
(二)現有的生產方式與綠色生產力、生產關系不完全匹配
相對于發達地區而言,宿遷市處于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局面,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綠色化水平較低,缺乏推動主導產業鏈式發展的關鍵項目,缺乏新品牌延伸、多品牌戰略、品牌聯合戰略、差異化戰略,缺乏自由創新能力。因此,企業或行業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以及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各種經濟關系的綠色化程度相對較低,致使宿遷產業發展陷入生產技術不高、不能引領市場、營銷技術滯后、不能引導生產、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尷尬局面。生產方式綠色化程度低,綠色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導致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匱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處于低端階段,市場多元化及產品差異化水平較低。人才、研發、產品、市場的綠色支撐體系不完善,綠色經濟發展創新潛能和發展空間格局有待于調整。政府制定的綠色制度對綠色生產力的約束性較弱,不利于綠色生產關系的完善,阻礙了宿遷市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由此可見,現有的生產方式與綠色生產力、生產關系不完全匹配現象是宿遷市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的瓶頸之二。
(三)物質資料生產循環過程存在低碳短板現象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要想循環下去,需要滿足空間上并存性和時間上繼起性。假設G代表貨幣資本;G'代表貨幣資本的增值;…p…代表生產過程;W代表用于生產的中間商品如機器、設備、廠房、材料、勞動力等等;W'代表最終商品,那么G到G是貨幣資本循環過程,…p…到…p…是生產資本循環過程,W'到W'是商品資本循環。只有遵循綠色化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生產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才能使貨幣資本不斷地轉化為生產資本,生產資本不斷地轉化為商品資本,商品資本再轉化為貨幣資本,實現資本增值,刺激經濟良性增長。據統計,宿遷市目前單位GDP能耗雖然有所下降,但節能減排壓力依然較大。2018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67%,但比省定“下降2.10%”的目標仍相差1.4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96.1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同期增加4.02萬噸標煤,增長2.1%,增幅較同期上升3.3個百分點。物質資料生產發展中存在發電效率不高、耗能大戶能耗上升明顯、各縣區能耗差距較大、單位產品能耗未達到先進水平、能源結構不夠優化、淘汰落后產能行業的效率較低等現象;資源綜合開發、資源利用和回收利用率較低,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的技術水平較低;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及綠色營銷理念淡薄,循環經濟鏈條中的各企業、產業之間缺乏經濟效益及利潤支撐,廢棄物的綠色化資源化水平較低;生產過程中,企業技術改造能力匱乏,導致清潔生產減少單位產品生產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效果甚微,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惡性循環,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循環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還停留在基礎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之上,針對宿遷地區管理層面、意識層面或某些行業領域提出的更加具體、具有針對性的再組織、再制造、再修復即“4R”“5R”“6R”原則還沒有落實措施。總的來說,在投資—經營—回報—積累—再投資的產業投資循環節奏中技術創新落后、環保標準不符合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同一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缺乏共同的價值判斷,在新產品和新技術上,在原材料采購、產品包裝、運輸、交易制成品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各個環節上都與低碳環保生產指標存在差距。這些低碳短板現象使得宿遷市社會總產出在價值上補償和實物上替換過程中出現脫節現象,這種經濟循環發展中的瓶頸是宿遷市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的瓶頸之三。
二、推動宿遷市綠色產業鏈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宿遷綠色服務產業,鞏固綠色產業鏈體系
綜觀各國的綠色轉型戰略,打造綠色產業鏈體系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業是無煙產業,是綠色經濟的重要形態,其附加值高,增長潛力巨大,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第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衡量宿遷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外包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用制造業的發展來拉動服務業的發展,促使人力資源主動流入到服務業中來,通過服務功能換代和服務模式創新產生新的服務業態,形成高文化品位和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素質、高智力、高精神享受的新服務模式。第二,宿遷現代旅游、文化、運輸等服務產業是支撐宿遷戰略經濟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宿遷服務業的發展需要融入江蘇乃至全國的總體戰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依靠特色服務業—京東智慧物流業的發展,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服務業的創新創業,有效帶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產業,讓綠色、生態、共享交通方式惠及宿遷人需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吸引國內外、省內外游客。第三,發展綠色餐飲業,完善網絡化監管系統,加強安全生產,安全檢測,實現食品全程實時監管,隨時了解餐飲服務單位采購記錄、原料供應等情況,切實提高餐飲環節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最后,利用大數據時代信息資源優勢,強化運輸、保險、旅游、醫療、教育等無形貿易的發展以及綠色影視、綠色科技、綠色文化、綠色金融等產業的發展,創新供應鏈金融,優化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優化省內外資源配置,培育服務貿易多元化,支持文化貿易、醫療服務等行業,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信息和計算機服務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等,開放共享,引進來走出去雙向開放合作,實現創新推動發展、品牌引領發展,以此提升綠色經濟附加價值。
(二)著力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完善綠色產業鏈體系
資源供給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要創建適合宿遷的綠色經濟產業鏈,追其根源,要從綠色源頭抓起,即材料的生產供給要綠色環保,設計方案需要綠色環保,運用高環保標準的生產線進行綠色生產,產品再經過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等環節后進行綠色貿易、綠色消費。由此可見,要想讓宿遷發展具有真正的綠色競爭力,打造一條完整的綠色產業鏈,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至關重要。政府、企業需要積極承擔起生產、運輸、消費等環節的監督減排責任,捕捉發達各國低碳經濟動態信息,把握低碳技術法規運用程度,建立低碳供應鏈,優化生產系統、配送設施,培育優質技術人才,研究碳減排力度大的綜合策略,提升減排的綜合能力。大力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直銷或與實體企業合作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利用網絡銷售綠色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多樣化的綠色消費需求,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的方向轉變。總之,提升綠色生產力發展水平,并采取與之匹配的綠色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助于推動綠色產業鏈體系的構建。
(三) “互聯網 +”促進并協調宿遷綠色產業鏈的發展
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有效整合信息資源,促進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的生產、研發、應用緊密合作,縮短市場推廣應用期,促進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據統計,宿遷市規上企業關鍵環節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達52%,且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借助“互聯網 +” 創新綠色產業鏈模式,促進企業加大新技術引育研發力度,實施綠色消費供給側改革。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低碳環保型產品生產運作,在綠色產業中應用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并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綠色產業鏈信息共享平臺,創建一種適用于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運營模式,有助于推動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主要從以下幾點運作:首先,借助“互聯網+”實施產品設計生態化。利用網絡技術,促使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以低耗、低污染的材料為突破點進入消費領域去滿足客戶的綠色需求,并對殘余產品進行分解、重新使用,創造出眾多的商業模式和技術產品,使產品廢棄后對生態的影響和破壞降至最低。其次,借助“互聯網+”實施產品生產的生態化。“互聯網+”是生態鏈和產業鏈開放的產物,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生產發展理念,有效地利用資源自主創新,生產中盡量使用低毒低害甚至無毒無害的原材料,引進或研發低污染的高新技術設備合理處置廢棄物,使整個生產環境綠色化。再次,借助“互聯網+”實施營銷的生態化。生態競爭力是衡量一個企業產品競爭力的軟實力,通過“互聯網+綠色發展”的有效工具,推廣綠色營銷,預期消費者與社會的需求,將營銷的生態化作為一種永續經營的管理模式、一種可以化環境危機為商機的經營趨勢,積極引導消費者在產品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盡量減少環境污染,并使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減少成本,增加利潤,從而促進宿遷整體生態經濟的發展。
總之,“十三五”期間,宿遷市在供給側改革的主線下,貫穿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將綠色產業打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宿遷市經濟發展注入綠色新動力。未來宿遷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及其產業削減碳排放量,利用可再生物質的綠色方式,避免環境惡化狀態。總體上應著眼于低碳經濟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并運用綠色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對宿遷市綠色經濟進行研究,在發展中不斷地完善綠色產業鏈體系,通過打造健康的、完善的綠色產業鏈條助推宿遷經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雪梅.以共建共享綠色產業鏈推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構想[J].環境保護,2018(4).
[2] 查天舒,趙 紅,劉圣春.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巢湖市特色農業產業鏈模型構建[J].現代經濟信息,2018(12).
[3] 史亞娟.環保風暴下你的企業如何融入“綠色產業鏈”[J].中外管理,2018(12).
[4] 梁寶忠.促進中國生態農業綠色產業鏈發展項目啟動[J].農業工程,2018(8).
[責任編輯:馬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