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肖然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0-054-01
摘 要 黨員素質是保證黨員先進性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格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廣大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員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強黨員教育對提高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和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適應新時代,探索黨員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充分調動基層黨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國企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 新時代 黨員教育 國企黨建
一、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黨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黨員教育工作是大勢所趨、形勢所向。長期以來,國企黨建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淡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工作,是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業務水平,建設一支經得起困難和風險考驗、在企業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隊伍的重要途徑。
筆者研究認為,當前國有企業黨員教育工作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對黨員教育意識認識不到位。普遍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對黨員教育認識不足,部分國企存在重業務輕黨建的現象。二是黨員自身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沒有認識到政治理論學習是黨員的一項政治任務。三是黨員教育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開展“三會一課”以及發放學習材料,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黨員學習需求。四是黨員教育內容不生動,僅停留在上傳下達,沒有做到學以致用。
二、中核工程黨員教育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原有的黨員學習教育方式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步伐,探索創新黨員學習教育模式是改進黨員教育工作的首要著力點。筆者通過對具有中核工程特色的“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分析,對如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黨員教育工作進行了積極思考: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核工程)是中核集團的重要骨干單位,自成立以來,公司堅持以發展強黨建,以黨建促發展,主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各項工作均取得顯著成績。但是,隨著公司基層黨組織數量、黨員人數的顯著增長,黨員教育工作長期存在的問題日漸凸顯,原有的黨員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要求。多年來,中核工程持續深入探索黨員教育方式方法,通過不斷強化體系建設,優化體制,創新形式,實現了黨員教育“全覆蓋”“無死角”,穿引起基層黨組織的“萬根線”。
中核工程“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是一套契合企業特點,統籌各類學習資源的多層次、全方位黨員教育體系。依托“一套考核”和“五大陣地”(即:組織生活陣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陣地、“黨建云課堂”學習陣地、黨建培訓陣地、“黨建書苑”學習陣地)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包含線上、線下兩方面:線上由依托公司內網建設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欄、 依托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建設的“黨建云課堂”組成;線下由
圖書館式黨員學習教育實體陣地—“黨建書苑”體系、“核聚黨建”黨建培訓體系組成。“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打破了空間、時間、信息資源壁壘,打通、合并黨員教育各個環節,使學習資源能夠有效溝通、共享,形成全方位的學習教育合力。實現2600多名黨員全覆蓋,切實增強黨員教育穿透力、推動力、吸引力。
三、中核工程黨員教育體系的思考與啟示
筆者認為,打造具有中核工程特色的“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是進一步推動黨員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建設一支“聽指揮,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的黨員隊伍的有力保障:
一是通過“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建設,筑牢理論武裝陣地。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特別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貫徹,確保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前瞻性,促進企業沿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發展。加強企業員工的政治理論水平,是企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政治理論水平提高,才能把握大局,把業務工作做實、做到位;國有企業員工的意識形態管理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有利于增進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進團隊的凝聚力。
二是通過“四位一體”黨員教育體系建設,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持續激發黨建工作服務員工、服務企業的新動能。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企業黨建工作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開發適應企業員工感知特點,符合互聯網閱讀習慣的平臺、載體,建立“碎片化”的工作模式,提高吸引力、活躍度與影響力。黨建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要更加貼近員工,以員工需要為出發點,打造開放、服務、即時、大數據的“互聯網+黨建”,加強黨員學習教育的移動化管理。
綜上所述,以提高黨員素質和能力為重點的國企黨員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加強新時代國企黨員教育工作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堅持密切聯系實際,堅持理念方法創新,利用有效的載體,優化教育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國企黨員干部隊伍,為國企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人才保障。